孙振华:纽约公共艺术二例 2012-07-18 14:22:27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孙振华 点击:
看了纽约,反观中国,目前中国公共艺术这个词很火,可城市管理者实际还只是局限在城市雕塑上,花钱不少,效果不好。他们以为在城市空地立几个雕塑就有了公共艺术了,差矣!

今年四月,在美国纽约看到了两个公共艺术案例,它们代表了美国当代公共艺术的新动向。

 

一个案例是纽约高架铁路公园,这是一个城市重建,变废为宝的样板。

 

在纽约切尔西地区有一条在1930年建设的高架铁路,它联通肉类加工区和哈德逊港口,是一条铁路货运专用线,总长约2、4公里,这条高架铁路的修建,大大改善了该地区的交通安全状态。

 

60年代以后,由于运输方式的改变,铁路交通运量急剧下降,到1980年代,在最后一趟列车运送了三车皮冷冻火鸡之后,这条高架铁路线终于寿终正寝。

 

废弃的高架铁路长满野草,一片荒芜。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居住在高架线之下的居民,要求政府拆除高架铁路线。然而,也有另一些市民反对拆迁,呼吁利用高架铁路,将它辟为公共开放空间。

 

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02年,保护的呼吁终于得到了纽约市议会的支持,之后,纽约市斥资1亿5千多万美金,对高架铁路进行了改造利用。

 

经过国际招标,共有36个国家的720个设计团队参与了设计。2006年,改造工程开始动工,到2011年,先后有两期工程对公众开放。

 

原本是废物的高架铁路,经过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改造,成为了一个线性的,悬浮在城市上空的公共艺术公园,市民对公园反响之热烈,大大超出了建设者的意料。原来铁路上的钢轨得到了保存,这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沿着高架铁路线,是步行道、残疾人通道、雕塑、当代艺术小品、草坪、台阶座椅;它还有保留改造前生态的“切尔西灌木丛”和“野花花坛”。这里的灯光全部隐藏在膝盖以下的高度,它们柔和均匀,从空中看去,像一条流动的光带,穿过周边的楼群。

 

改造后的高架公园成为当地的地标。在高架公园沿线,出现了无数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文化机构、酒店和娱乐设施,目前,这个片区成为了纽约市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它的建设,充分证明公共空间的改造和艺术、设计的介入,能够成为激活城市的重要方式。

 

 另一个案例是“9、11纪念碑”。事实上,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这件作品叫作纪念碑,或者是不是应该把它称作雕塑?只是,站在作品面前,称谓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艺术震撼力。

 

 2003年11月,美国公布了入选世贸中心遗址纪念碑设计方案决赛的八个设计。这些方案是由13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包括著名的华裔公共艺术家林樱)从63个国家的5201件作品中选出的。最后,由建筑师迈克·阿雷德和环境设计师彼德·沃克两人共同设计《反射空缺》从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反射空缺》的纪念碑对应双子塔遗址,采用了负空间的概念,实际是在倒塌的大楼的基座上,向下挖出了两个方形大坑。每个大坑四面围着黑色的石墙,上面刻着所有罹难者的名字,方坑中间凹陷,水沿着墙壁向下流淌,形成一个湖,流进中央的洞里。永不停息的流水,奔腾轰鸣,它象征9、11的眼泪,也象征生命的活力。

 

评委会对《反射空缺》的评价是:有力、清晰地描述了世贸遗址,把世贸大厦被摧毁后留下的空洞作为损失的主要象征。这些洞至今仍然空缺、留给人无法抚平的创伤。

 

看了纽约,反观中国,目前中国公共艺术这个词很火,可城市管理者实际还只是局限在城市雕塑上,花钱不少,效果不好。他们以为在城市空地立几个雕塑就有了公共艺术了,差矣!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