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业“抱团取暖”的背后 2012-07-24 09:37:33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佳和 点击:
前不久,在上海红坊艺术园区成立的“画廊联盟”由艺博画廊、华氏画廊、视平线画廊等7家画廊组成,在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画廊协会的上海,这个完全民间自发组织的成立,让一贯以松散的面目示人、各自为政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有了一些“抱团取暖”之意。

艺术目标一次次失落

 

雄厚的资金是维系一家画廊生存的根本,资金的丰裕程度会影响到代理的艺术家的等级以及经营模式。

 

以艺博画廊为例, “市场好一年就多做几个展览,市场不好就几个月做一个展览。”一个展览做画册、运输费等,基本费用14万-15万元,再加上参加各地的艺博会,维持一年经营的资金基本在300万元人民币。华氏画廊艺术总监华雨舟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华氏画廊每年做五六个本地展览,每年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也需要300万元,红坊内的空间还需100万元的房租。维系一家画廊,成本着实不低。而单单靠一级市场的经营,似乎难以为继,奥赛画廊负责人透露,参加一次上海艺博会需要十五六万元,香港艺博会费用更甚,今年参加在花园饭店举行的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所需费用5万多元,但几天下来只卖掉一幅画,售价2万多元,画廊靠这幅画只挣了一万多元,无法打平参展成本费用。而今年的“art北京”,卖掉了一幅画,10多万元,恰好可以抵消参展成本费用。

 

经营了12年的亦安画廊从上海搬到北京798艺术中心,房租每年涨,人工、出差开销每年200万元,现在基本以卖出自己多年前的藏品为继续。“幸亏我眼光不错。”亦安画廊主持人张明放说,而当年以艺术为理想,找一群理想相通的人共同探讨艺术的目标却在经营中遭到打击一次次失落。

 

资金不足困扰着国内画廊的发展,“国外画廊历史悠久,有着几代人的积累,拥有很好的藏品。比如意大利米兰有一家画廊在香港艺博会上带来几十幅莫兰迪的作品,奥地利一家画廊买了十几张夏加尔,高古轩拿到曾梵志的画,美国佩斯签了张晓刚,他们一拿就可以拿到艺术家们的全球代理。台湾还有好几个有钱人合资在一起,大陆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少。”奥赛画廊董事长蔡彭城说,“国外艺术机构美术馆会向画廊买画,或者找企业家去画廊买画,然后企业家再以捐赠的形式给美术馆,当然,这是有抵税政策支持的。”

 

拍卖行的挤压

 

拍卖行的挤压似乎是近几年来画廊行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在。拍卖行分掉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市场,炒作、假拍等拉高了当代艺术的平均市场价格,而当代艺术的中低端市场并没有发育完整,2万元到20万元的艺术品市场没有发育出来,全部都在发育20万元以上的艺术品市场。正常情况下,向画廊购买艺术品,应该比拍卖会上购得的来得便宜,因为画廊尽量将第一市场的艺术品价格压在拍卖会之下。收藏家也可以在此接触到最新鲜的艺术品。

 

艺术市场里面,先有艺术家,他们是产生作品的源头,作品出炉之后是评论家定位,画廊介入,艺术家作品进入画廊,通过两到三年推荐展览,一级市场上,新晋艺术家需要养几年,然后在此基础上,藏家介入,再有一定藏家群体智慧,再进入拍卖行,就不会出现流拍,价格炒作过高的现象。“艺术市场发展规律应该各就各位,画廊做画廊的事,拍卖行做拍卖行的事,而2008年,2009年这两年,油画甚至还没有干呢,就已经上了拍卖场。”蔡彭城摇头。

 

站在艺术家的角度,李磊认为:“拍卖容易追高价格,至少有追高价格的可能性,买家和卖家之间,有透明的竞争价格。而同样的价格在画廊里可能就要砍价。要把艺术家放在一个正常劳动者的层面上来看待,至少第一轮的价格应该是这样的。哪怕是一个知名的艺术家,在第一轮也就是进入画廊的价格也不应该过高。”

 

在上海从事画廊业的李亚俐曾经担任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对画廊与拍卖行之间的关系深有感触:“拍卖行与画廊、画商的合作历史,在西方市场里源远流长。挤压的危机,其实只容易对一级市场画廊产生威胁。因为一旦拍卖行形成惯性地直接和艺术家征集拍品,参照画廊出版品撰写拍卖图录等,必将直接掠夺画廊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价格基础。有些大陆拍卖行里的护盘、作价惯性纵容与承诺等,加上仅仅5%~10%的卖方佣金征收,都将直击艺术家人性弱点。看近不看远,丧失了艺术理想与追求。相较茁壮如巨树的拍卖业,一级市场画廊在大陆犹如初生的小树苗。与其说挤压,不如说拍卖行其实是破坏了一级市场画廊在大陆的生成与持续茁壮的契机。”

 

“拍卖行好的东西让更多人看到,抢,最大程度上显示作品的价值,真正想需要作品的人来说,只要关注拍卖行就可以。直接去艺术家工作室取作品的行为直接伤害了一级市场也伤害了艺术家,画廊是为艺术家工作的,这样一来,艺术家失去了为你摇旗呐喊的盟友才得到了价格,失去了为你工作的朋友。”华雨舟说。

 

缺乏成熟的合作文化

 

“画廊只靠几个艺术家支撑是很危险的,你得有相对固定的多位艺术家来支持。你还得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给艺术家,这对他们的创作与价格定位都是很必要的。做画展也不容易,你得发现有潜质的艺术家,这要有相当专业的眼光,还得有国际视野,然后要策划一个恰当的主题。”赵建平说。这些,都是画廊为艺术家的输出,那画廊得到什么呢?画廊通常从卖价中收取50%的佣金,但这也取决于艺术家的知名度高低,有名的艺术家要二八开,也没办法,出了名之后要求三七开,画廊老板也就无奈接受。外国一个艺术家从没有名到有名都不会随便抛弃画廊,很多大师成名后代理他的依然是最初一起成长的那家小画廊。国民性的环境差,稍微培养出有名的艺术家,三年造势,艺术家马上废掉,导致代理艺术家不稳定。

 

李磊认为,对于画廊代理的艺术家而言,艺术家合理的分成是得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是给画商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是交给税收的。“艺术家不能拿太多,还要分给一个渠道里面的其他人的,如果建立这样一个机制的话,才是合理的。”

 

国内的新兴的富裕阶层,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尚没有养成逛画廊买艺术品的习惯。以亦安画廊而言,最大的客户全部都是西方人。“中国的藏家喜欢去拍卖行买个好看的噱头:‘瞧,我这幅作品是在拍卖行里买的。’他们买了之后立刻就要挣钱。而老外藏家不一样,他们会为自己收藏的这幅作品涨这么高而表示高兴,但是因为自己喜欢,加个零都不会愿意出售,相反,价格下跌也与此无关。现在,每个国内画商都会碰到的事情就是,国内藏家一旦发现买下的作品跌价,他就会抱怨。”张明放说。

 

文化部“放声”培育画廊业

 

就在前不久,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画廊业发展、市场诚信制度建设、行业协会建设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近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向相关媒体详细解读了《通知》的具体内涵,明确表示要培育和壮大艺术品一级市场。

 

《通知》指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培育画廊行业,积极推动改善画廊发展的政策环境。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艺术品一级市场将是政府培育和扶持的重点。目前,相对二级市场来说,一级市场的基础较薄弱,社会关注度不高,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突出,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对行业而言,基础不牢固,再多的成绩也只是表象。因此,整个《通知》对于一级市场来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育和壮大一级市场,包括《通知》中有关继续开展‘诚信画廊’推荐和评选工作的内容,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为此,文化部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积极培育画廊行业,鼓励画廊建立以经纪代理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拓展艺术品授权、艺术品有限复制等新兴业务领域,鼓励艺术博览会建立以画廊为参展主体的营销模式,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画廊进行艺术品投资和收藏。

 

针对目前艺术品市场存在的侵权假冒商品泛滥、私下交易盛行、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该负责人介绍说:“交易过程中,如果对作品合法性存疑怎么办?购买到有瑕疵的艺术品怎么办?哪些情况需要负民事责任?在艺术品交易过程当中,许多消费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并不清楚。而《通知》梳理了艺术品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艺术品经营单位应该主动遵循这样的规定,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具有明确的维权意识。”

 

国内大多数比较成熟的市场门类都已经有了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但艺术品行业协会的建设却很落后。对此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艺术品行业协会的呼声一直很高,一些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地方也已建立了地方性的艺术品行业协会,比如北京、苏州等地有自己的画廊协会。地方艺术品行业协会的建设是很好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慢慢推进全国性行业协会的建设,把力量整合起来。”为此,文化部首次明确指出,要推动艺术品行业协会建设。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和指导艺术品经营协会开展服务标准、自律公约、经纪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监督和自律方面的作用。

 

画廊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发展会畸形,但是这样的政策又似乎只是一个存在,设立公共艺术园区也没有深入到具体的产业,艺术的发展与具体实施之间距离遥远。李亚俐认为,在内地办画廊,最大的困难是对正统一级市场高昂的有形、无形画廊营运成本认知不足,形成意向买家动辄要求六七折定价成交,任意取消定购合约书等。税务则比所有一般消费品税高,尤其在画廊出现短暂盈利时,即时税上加税现金征课。

 

另一些画廊主对画廊联盟的期许之一就是,“或许抱团还能渴望政府支持”。“所以要扶持画廊,政府部门未来如何使本地艺术产业更国际化合理化,有更多问题探讨。”华雨舟说,因为没有画廊,就看不见一个城市的艺术。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