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云飞“水利工程”个展:“中国历史是人和水的斗争史” 2012-07-28 09:21:5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朱晓佳 谢姗蓉 点击:
自十年前从纽约跑到三峡开始,画家季云飞陆续创作了《三峡库区移民图》和《文村纪事》等画作。日前,他在北京举行的题为“水利工程”的个展,向世人展示的既是中国人与水的斗争史,也是故园消逝过程中的众生相。

《三峡库区移民图》局部。季云飞特别关注妇女衣服上的图案,他觉得那代表了每一个个体的故事。

《三峡库区移民图》局部。季云飞特别关注妇女衣服上的图案,他觉得那代表了每一个个体的故事。

 

小时候在盛夏傍晚听长辈们讲的那些鬼故事,让季云飞对鬼神有着特别的爱好。他去拜访了鬼城丰都,也看到有移民到坟头上把亲人的骨头收起来带走,甚至想尽办法把祖坟迁走。他觉得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也应该信鬼,于是决定在作品中描述“鬼神的迁移”。从媒体和当地人那里,季云飞听说了一些人在拆迁安置过程中侵吞公款的事情,这成为后来《三峡库区移民图》中穿西装、打领带的大舌头鬼的灵感来源。

 

写生走访的时候,年纪大的人总告诉季云飞,“不想折腾”。年轻人很早在外打工,他们寄回家里有限的人民币原本足够自己的父辈丰衣足食,但移民让这些钱不再值钱。“他们以前都烧火煮饭,没想到搬到新地方,水电煤气都得要钱。”季云飞说。

 

老不搬,自己都等急了

 

他后来去过一次广州增城的三峡移民安置村,那时已是2008年。安置村独立于增城当地人聚居区存在,离工厂却不是很远。政府给了这些工厂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在雇用三峡移民时能够享受好处。季云飞觉得移民们的情况“不是很好”,他在一个工作日去那里拜访,却看到许多人闲在家里。“在语言、文化上,他们都和当地居民有着很大隔阂。”季云飞说,“对新生活他们并不适应。”

 

季云飞也曾回访三峡库区,那时三峡水位上升了100米,他以前去过的地方都已被埋入水下。在江边,他看到红红绿绿的船上,正在演出“三峡号子”。这让他哭笑不得:“在江边生活了一辈子的老船工,被迁到千里以外。再把号子装进剧场,表演给你看。原本活的、很有分量的历史文化,忽然就被像迪士尼一样的,带点滑稽性质的东西代替了。”

 

2003年,季云飞把一组关于三峡的作品命名为“空城”,在美国六大城市巡回展览。2006年,他又在其中增加了其它关于水的作品,再次展览。《三峡库区移民图》是他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邀完成的新作品。他希望水印木刻的形式,能够凸显作品想表达的“民间色彩”.

 

《文村纪事》也与水利工程移民有关,灵感来源是河南淅川和湖北郧县的小村子。季云飞曾去丹江流域考察“南水北调”的情况,结果发现围绕丹江口水库的移民安置,和他在三峡库区看到的情况大相径庭。

 

他站在那些村庄里,“感觉就像回到1980、1990年代”——因为要移民,这些村庄早在十几年前就被下了“停建令”,再没建过新房子。也正因此,“村里的男青年据说很难找到对象”。省内安置的办法,使移民阻力小了很多。政府部门对移民户点对点的“承包”劝说工作也从那时开始,长年累月沟通。沟通到最后,十年过去,“老不搬,老不搬,你自己都等急了”,季云飞说。当然也有难搞的,临江土地肥沃,一些富裕的村民不愿意搬迁,政府工作人员就只好“一遍遍磨嘴皮子”。

 

但《文村纪事》并没有画丹江口移民。文村是一个虚构的村庄,用季云飞的话说,是一个“恬静、理想化的村子,借鉴了古典绘画中的隐居所”。渐渐地,人们携着财物驶来,又因为拆迁,背着行囊离去。

 

季云飞解释自己虚构文村的原因:“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发生在农村。”回国三年,听别人谈起当下中国的变化,总是北京、上海又建了几座高楼,他不以为然:“从合作化,到大跃进,再到改革开放,农村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缩影。可却被我们刻意忽略了。”

 

他觉得村庄史也是和水分不开的:因为灌溉需要,上下游村民间争水、邻里间争水,这是自古以来乡村人际关系摩擦的重要背景。现在季云飞住在这个国家的心脏城市里。大雨灌进北京城,他看到很多车子被困在深深的积水前寸步难行,“排水设施跟不上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他说,这还是人和水的问题。

 

 


【编辑:郭巍薇】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