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克利斯·马克:记忆和民族流变的中间人 2012-08-02 15:37:24 来源:艺讯中国 点击:
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电影史上最具创新性的哲学家/探险家(后来还是多媒体艺术家)之一,在他九十一岁大寿的第二天去世。在奥运会期间去世不能不说令人感到些许辛酸,因为他曾经两次使用奥运会作为影片的背景。

奥利机场那个令人难忘的女人:Hélène Chatelain 出演克利斯·马克的《堤》.jpg

奥利机场那个令人难忘的女人:Hélène Chatelain 出演克利斯·马克的《堤》

 

克利斯·马克

克利斯·马克

 

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电影史上最具创新性的哲学家/探险家(后来还是多媒体艺术家)之一,在他九十一岁大寿的第二天去世。虽然是以他唯一的一部故事片《堤》(La Jetée,1962)闻名,这位环游世界的法国左翼电影人执导过一系列实验性的散文纪录片,其中有一些始终未完成或发表,这些影片从各种不同角度分析了记忆的本质,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对转型的反应,以及历史真相这一概念的毁灭。他在北京、西伯利亚、古巴、以色列、日本以及自己的故乡巴黎拍摄,提供了一种跟传统纪录片和电视报道中的那种摆拍场面不同的视角。

 

在奥运会期间去世不能不说令人感到些许辛酸,因为他曾经两次使用奥运会作为影片的背景。《奥林匹亚1952》是60年前在赫尔辛基用16毫米胶片拍的,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久美子的秘密》(1965)则是在1964年奥运会期间拍摄的,影片的基础是一个东京摩登女子的访谈,展现全球化对日本国民性的侵蚀。

 

虽然对他出生在蒙古乌兰巴托的传言推波助澜,这位习惯于保持神秘、拒绝名声的克里斯蒂安·弗朗索瓦·布希-维那夫(Christian François Bouche-Villeneuve)在巴黎美丽城或西部郊区的 Neuilly-sur-Seine 可能会引来欢呼的人群。这个二战前的哲学生在纳粹占领期参与了抵抗运动,可能还加入过美国空军当伞兵——也可能没有。

 

战后马克做过记者、诗人,在马克思主义杂志《Esprit》上写过小说,后来还给巴赞的《电影手册》撰稿。他开始以记者的身份四处旅行,1950年写了一部关于飞行的小说,还有一篇论剧作家、小说家季洛杜(Jean Giraudoux)的配图文章。

 

由于参与了左岸电影运动,马克和阿伦·雷乃成为朋友。1953年,他们合作拍摄了非洲艺术纪录片《雕塑不会死》,由于片中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批评太过尖锐,以至于被法国禁映。他还在犹太大屠杀纪录片《夜与雾》(1955)中协助过雷乃,这部影片有一部分是在奥斯威辛-伯克瑙和马伊达内克拍摄的。

 

接下来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片,纪录短片《北京的礼拜天》(1955),把表演给西方游客看的北京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凸显了导演和他的观众作为局外人的身份。

 

《西伯利亚的来信》(1957)是马克的第一部全长片,用导演自己在西伯利亚地区拍摄的素材、新闻片、卡通片和图片描绘了西伯利亚的文化认同面临到危机。不过影片最著名的还是将一段由街道、巴士和工人修路的画面原原本本重复了两边,以此来表达一种意识形态(或非意识形态)的观点。

 

马克的《以色列建国梦》(直译「战斗的描述」1960)是用原始素材和历史文献剪辑而成的,对现代以色列、统一基布兹、正统犹太人和阿拉伯少数民族做出了错综复杂的描写。片名中的「战斗」不是军事意义上的战斗,而是一个新国家的国民在形成自身国民性过程中的挣扎。

 

1961年1月,为了拍摄《是,古巴》,马克采访了菲德尔·卡斯特罗和支持革命的古巴神父 Joris Bialin,全片以一段关于猪湾事件的反美宣言结束。用马克的话说,本片试图捕捉「一场革命的震颤和节奏」,但是并没有太多意识形态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用革命的歌声颂扬了巴西人民的活力。通过强调卡斯特罗的全国性改革举措,它试图扭转法国媒体塑造出的负面形象。因此,影片在法国遭禁,政府担心这部影片会被联想到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最终影片还是在1963年发行了未剪辑版,当时阿尔及利亚已经独立。

 

1962年,马丁出版了一部关于内战后朝鲜的日常生活的电影剧照和杂文集——书中他拒绝将南北朝鲜区分开来——是他在1957年造访该国的成果。

 

与此类似地,《堤》也模糊了电影和摄影之间的界限,收入了许多静止图片,只有一段运动影像。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是关于一个身为时间旅行实验品的囚犯不断回忆起一个女人,他在奥利机场的停机坪上见过她,而后就看到一个男人死在那里——战前她是他的爱人,但他希望在未来能和她重逢,他发现那个被科学家派来的特工杀害的男人,就是他自己。Terry Gillian 的《十二只猴子》(1995)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部28分钟长的科幻名作的致敬。

 

同时马克还制作了两个半小时长的公共舆论纪录片《美丽的五月》(1963),由 Pierre Lhomme 拍摄于巴黎街头——影片的主题是个体的幸福会被人们对法国社会和政治未来的感受所左右。1967年,马克策划了《远离越南》,分别由他自己、雷乃、戈达尔、瓦尔达、勒鲁什、伊文思、米歇尔·雷和威廉·克莱因执导了一些反战短片。

 

除了维持自己的电影活动(以及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他还创建了一个名为SLON(后来效仿列宁的报纸改名为 ISKRA)的团体,激励产业工人成立他们自己的电影团体。这个组织的一项成果就是《永不停歇的列车》,在这部关于电影火车的影片中,俄罗斯纪录片导演亚历山大·门德夫金和他的小组在旅行中拍摄了新苏维埃政权。

 

接着马克又拍摄了两部关于智利的影片,一部是讲他的朋友伊夫·蒙当(Yves Montand)为智利难民营举办的慈善义演,另一部《螺旋》涉及了阿连德的竞选、遇刺,以及导致皮诺切特军事独裁政府上台的1973年政变。

 

《无需猫的笑容》(1977)是马克对1968年五月风暴前后的社会主义运动 的分析,从早期的希望急转为后期的幻灭。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日月无光》(1982),这是对日本、非洲、科技问题的一次野心勃勃的哲学凝思,思考不同的时代和民族是如何会合到一起,还有回忆,后者使得马克在影片中引用了希区柯克的《眩晕》。

 

 


【编辑:郭巍薇】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