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中国当代艺术已回归传统的表达 2012-08-03 10:33:27 来源:京华时报  点击:
当乌利·希克捐赠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给香港视觉艺术博物馆M+永久收藏的消息发布后,关于捐赠的争议此起彼伏。7月23日,在北京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希克表示,没有计划出售自己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与尤伦斯的收藏方式不同

 

对于将自己和尤伦斯比较的评论,希克觉得没必要回应。希克分析自己与尤伦斯的不同,他认为收藏方式不同是最根本的差异。尤伦斯有投资顾问推荐艺术品,而希克是完全自己去研究之后买入,见到艺术家本人之后再买艺术品是先决条件,不是只看作品,还要听艺术家的想法,了解艺术家本人。在这次只有4天时间的北京之行里,希克也与很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会面,并探讨创作。至今,希克已经见过中国大约150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个数字应该是很多国内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都无法企及的。

 

“我希望收藏形成一个链条、一个网络、一个体系,因此不是代表性的作品我也会收藏,这样可以将中国当代艺术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让不同的作品互相诠释、互相挑战。”

 

为了将收藏做系统性梳理,希克借鉴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的收藏体系,建立自己的收藏方法。对他来说,收藏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不是将主要作品放在一起就是收藏。但是,对于中国的收藏机构,希克觉得有些看不懂。“我不清楚中国现在这些机构对于收藏的概念掌握多少,我目前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收藏策略。”
当代艺术沿革中出现迷茫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工作的希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如此大的文化体却没有人收藏当代艺术品。因此,他从收藏西方艺术,转为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希克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但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机构对这段艺术有记录,所以他决定来做文献工作。

 

收藏至今,希克感觉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首先,艺术系统的变化是最显著的,从早期艺术家自己买卖,到现在有画廊、拍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未来也将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代理形式。

 

其次,作品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大。以前艺术家工作室普遍面积较小,加上原材料比较贵,作品尺寸不容易做大,而现在大尺寸的作品很常见。希克进一步分析,这或许也与现在艺术家普遍有财力去使用大工作室,以及更多的原材料有关。

 

最后,作品题材逐渐回归传统。希克发现,从早期的一味模仿西方,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已经回归到传统的表达,并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对于全球化融合,希克保持中立的态度。他觉得现在庞杂的信息会使一些艺术家变得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创作什么。对于这种变化,希克认为这是一个过程,而他也乐于去感受和观察这种变化。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