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卡塞尔文献展仍然有一种坚持 2012-08-03 13:45:3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点击:
2012年6月9日卡塞尔文献展在德国小城卡塞尔如期开幕,据官方统计为期百日的第13届文献展历时过半,通票销售已经突破万数,创下历史纪录。令人意外的是,今年略带古怪的文献展却十分叫座,99艺术网独家采访俞可,听他讲述关于卡塞尔文献展的历历往事。

卡塞尔文献展的视点和思考

 

99艺术网:从展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来看,有时候感觉这个展览不太像艺术展。

 

俞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工业革命给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对文化的认识带来一种非常大的剧变,比如说工业革命以后,包括俄罗斯,法国等西方国家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他们的艺术之旅,电子革命自然而然地切入到我们对艺术的认识里边,很多作品在过去我们不认为应该纳入到艺术媒介的范畴之内,但现在纳入到里面了,这其实更多的是把艺术家所提供的一些东西作为我们对事物或者说对今天一种社会现实的思想判断,可能更多的是想在这个方面引发大家。

 

99艺术网:在展览形式上这届似乎很有新意,您怎么看?

 

俞可:从大卫以后每一届卡塞尔文献展每个人都想出新意,但是褒贬不一,每次都是话题,这次我倒是没有感觉什么新,这次展览的媒介方式就是这些,给我们提供很多要读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除了有一些作品能读懂或者是了解以外,其他东西还是一个欧洲语境,比如语言就是我们本身的一个障碍,更不要说我们对文化认识以及国际关系,这种差异中国人走出国门后就一直没有解决,我经常问一些在这儿读书的留学生,我叫他们谈一下,他们都觉得是一头雾水。

 

99艺术网:本届文献展与07年相比有何不同?在选择中国艺术家方面欧洲是否有他们自己的标准?

 

俞可:07年文献展给中国艺术家、中国艺术提供了一个舞台,这主要得益于希克的帮助,但中国艺术家老是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或者意识形态切入到欧洲主流文化或者主流艺术里边,仍然是一个问题,这个不光是西方对你认不认可,更多的涉及到中国艺术家的智慧、交流方式,思想的认识,或者说你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化自然背景。

 

99艺术网:本届文献展除了主场馆以外还有在火车站、教堂、室外等等展览场地,这体现了策展人一种什么样的意图和精神?

 

俞可:展览本身就受控于展场,这次展出的场地是古典主义建筑,它承载当代艺术的实验肯定面临一个困境,而且空间又特别狭小,所以分配到各个地方,每届都这样,不是现在就是这样,要不然就是临时搭建。比如02年的时候Party就在火车站里,那儿是一个很重要的展场。

 

99艺术网:与往届相比,此次文献展有哪些部分是延续下来的,维持了它的传统和经典,哪些部分是策展人刻意想有一点点改动的地方?

 

俞可:我觉得策展人对“文献展”仍然有一种坚持,就是他通过这个单词对展览的一种认识;第二,在空间上一直和城市有互动的关系。这一点比威尼斯更理性或者说更倾向于思想化一些。威尼斯双年展基本上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关系,或者说影响力构成了一种联系。

 

99艺术网:您觉得它传统、保守吗?

 

俞可:它从来都不保守,从早期到现在一直如此,大家对听觉、视觉的东西,不会像过去那样,如今在很多领域里都有一些体验,其实文献展更多的是给你提供一种认识、一种判断,这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文化样式的东西,总体来讲,像这么一个小的城市能够让大家来看这个展览,从他们的总统、州长、一直到全世界各地的人,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卡塞尔文献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99艺术网:您认为卡塞尔文献展在欧洲的影响力是怎样的?

 

俞可:还是挺大的,艺术在今天的生活中远比我们想的重要,不是说夸大了它的影响力,在这个圈子里或者对艺术有兴趣的人那里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德国本身就出思想家、音乐家,出一些精致的东西,或者出一些让我们值得去研究的艺术现象,我觉得这个现场仍然是我们中国人可以去关注的一个经过。

 

99艺术网:您认为卡塞尔文献展是为了消除地域的差异还是为了一种平等的再现?

 

俞可:确切地说我们经常抱怨所谓欧洲中心主义,总是要摆出一种高临下的强势文化,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的,尽管他是包容的,但这种包容是有选择性的;反观我们自身,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包容性究竟在什么地方?在文化上、艺术上有什么样的包容姿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对比一下。如果你的文化构成或者说你的艺术确实不能让别人产生极大的兴趣,做好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显得非常专业、非常有厚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换个角度理解就是,欧洲中心主义,大家都会说。如果你站在全球的角度,欧洲人的包容和他们对文化艺术的一种心态,显然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好,老是抱怨别人,这是一种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现。

 

99艺术网:我们国内的策展人、艺术家,通过文献展应该注意那些方面呢?现在无论是策划还是艺术创作,大多时候是在映射政府,整个政治环境,如果抛开这些,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扩展的?

 

俞可:中国的策展人、媒体、艺术家确实面临着一些困境,他的自由度、民主度,面临很多选择和纠结,但我认为在这种土壤里边未必就不会产生好的艺术,欧洲人对文化、思想、历史一贯的热情、忠诚和坚持,肯定值得中国人,中国的艺术家去学习。

 

第二点,欧洲人尽管说每次展览大同小异,差异不是很大,但始终在美学观念上给我们一些惊喜或者异样,这些也是在中国现实的展览场地里边是比较缺乏的。

 

第三点,我们每次策展,比如上海双年展或者广州三年展也会请欧洲人来参观,但是我们没像威尼斯、卡塞尔、圣保罗这样的展览,形成一种文化影响,就这点来说,我们的媒体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同样的价值观,把握一条有效的传播方式来让他们感受我们的文化,除了媒体之外,其他的相关机构也应参加进来,比如说画廊,因为这是需要非常综合的去做的一件事情。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