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平: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民族文化的哲思中 2012-08-08 14:53:57 来源:99艺术网 点击:
2012年7月24日至31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国子监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在伦敦奥林匹亚展览西厅展出,为更好地呈现参展艺术家的风采,99艺术网在国子监艺术馆的配合下采访了参展艺术家祁海平。

艺术家祁海平

艺术家祁海平

 

编者按: 2012年7月24日至31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国子监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在伦敦奥林匹亚展览西厅展出,此次展览汇聚了国内油画界30多位重要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高度的油画艺术家,意在用油画艺术的形式向伦敦奥运观众展示当代中华文化的风采,为更好地呈现参展艺术家的风采,99艺术网在国子监艺术馆的配合下采访了参展艺术家祁海平,在他看来,中国油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在精神及意境表达上有很强的可塑性。

 

记者:在跟一些艺术家交流时,曾有人提到过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应当自己的文化形态来说话。您也曾说希望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的,又是当代的作品来”,“不再想以西方某某大师为学习的楷模,而想完全去做自己的事”,请您谈谈您对西方绘画形式与东方文化、情感相互关系的感悟。

 

祁海平:油画的色彩表现力和材料的塑造力都是很强的。既能够非常深入地描写客观对象,真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作为具有很强表现力的材料,又能够使主观感受得到非常丰富的呈现。这种西方的绘画形式因其自身的魅力,受到中国人的喜爱绝不是偶然的。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有着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及绘画形式。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这种本土文化的因素会很自然的表现出来。从早期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油画中国风”,“民族化”等等,都体现出这种重视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觉。

 

其实对自己文化背景的尊重,对自己文化资源的利用,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有其文化根源的。《易经》里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刚柔相济的特点。前者体现出顽强进取具有文化个性的一面,后者则具有宽厚博大兼容并蓄一面,两者的结合,使得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得以延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发展。

 

要掌握油画材料的特性既丰富表现力,自然都有过模仿西方大师的学习经历,当我意识到个性的重要,深感应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出发,去发展自己的艺术,所以认为要开始做自己的事。

 

记者:您的作品中蕴含了东方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请您介绍一下您所崇尚的东方文化、哲思是什么样的?

 

祁海平:中国的一切艺术门类的理论开端,都要和宇宙天地联系在一起论述,将其视为与宇宙规律一体的事物。绘画中对山川自然一草一木的体悟,画者的主观精神状态的把握,乃至简约丰富的笔墨形式的探索,都与一个哲学的思考——“道”紧密相关。这种崇本息末的不断认知和体悟,使中国文化艺术具有了简约博大的气象。我喜欢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气,庄子“与天地精神往来”“物我相忘”的自由精神状态,易经中的“阴阳不测之谓神”不可言状的丰富神秘,而我运用的抽象语言方式更利于体现这方面的追求,有时候我的创作完全是从这些文化哲思中获取灵感的。

 

记者:您的作品有一种中国水墨和书法的抽象意味,又以油画这种材质作为载体,而不是直接使用中国的材料。那对油画材质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感受或情结?

 

祁海平:我在创作音乐系列作品时候用宣纸水墨画了一些草图,墨色的丰富变化以及对形态边缘的突破和自由连接出现很多不可预料的偶然效果给我很大启发,这种效果正符合我当时对音乐的一些感悟,这使我运用油画颜色不再拘泥于客观的物体,而是可以自由地发展和衍生,因此我吸收了水墨混沌渲染的神秘效果。当然,水墨和书法所体现出来的单纯鲜明的黑白视觉效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所以这种吸收就更加顺理成章了。同时长期的油画研习,使我深感油画笔触的表现力和可塑性正是我追求大写意的有力手段,尤其在大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厚重的物质感和视觉张力又是水墨画不可比拟的,这大概就是我采取两者结合的原因吧。

 

如果站在以我为主的立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古代还是现代、油画或是水墨,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的。

 

记者:您曾说:“我追求形而上的境界。”易经中也讲“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请您谈一下您对形而上的理解。这种“形而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祁海平:所谓“形而上”指超越于形体以上的不可见的世界,也可理解为精神世界;可见的形体则是具体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客观物质世界。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万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无”就是“道”。道为本,阴阳为用,化生万物而成形。因此以形为界,形之上的称之为道;形之下为万物,名之为器。

 

抽象绘画是对无形世界的表达,不重表现形之末,而表现物之初,不注重具体事物的描绘,而是直接表达形之上的精神世界。易经的“神无方而易无体”,是说精神没有固定的方位而易道没有可见的形体。抽象是物象未成形之前的阶段,庄子有“游心于物之初”之说,游心一种自由精神的活动,无物也就无障碍,大气的浑沌状态才是最适合神游的。待到浑朴之气破散而凝聚成形,即已形成具体的器物时,主体之自由精神也就受到了局限,只能游于器物之末了。

 

当然表达精神是需要有载体的,如果我们认为“痕迹”即为绘画的本质,就是说笔痕墨迹本身就能够成为精神的载体,完全可以不需要通过描摹物象来实现。

 

记者:我们通常讲艺术是相通的,但真正要把不同的艺术门类融通是很困难的。西方交响乐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些创作的灵感,激发您创作出“视觉的交响乐”,在这方面您的艺术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请您谈谈您在艺术创作中是如何吸收和借鉴这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的。

 

祁海平:我开始画音乐题材的系列作品,是表现一些演奏的场景,只是借助这个题材来画一些研究油画的心得。随着对音乐理解的深入,我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人的无限丰富的心理空间,乐音的各种排列组合可以把人的不可言状的心绪揭示得淋漓尽致。我注意到一幅草书长卷的跌宕起伏与一段乐章的流动节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感到绘画不用去画音乐,而是可以用一种与音乐平行的方式,运用点线面、形色、笔触、材质等等基本元素,因心结境,就像一个视觉的作曲家一样来表达主观的思绪。尽管我现在的许多作品不是以音乐为题材了,但是也可以看做音乐的延伸,“与人合者谓之人乐,与天合者,谓之天乐。”从“人籁”之音走向“天籁”之音,即天地之大乐。

 

记者:此次国子监油画艺术馆首次赴英国伦敦举办中国油画艺术展,包含了老中青三代60为艺术家的100多幅作品,其中有您创作于2010年的作品《复》,请您介绍一下这件参展作品。

 

祁海平:这幅作品通过浓郁的笔墨,反复摇曳的书写笔意,生生不息的重叠和运动着,由重复的水平线和交错的斜线构成黑白相间的单纯画面,有感于万物并作,无往而不复的哲思,取名为《复》。

 

记者:感谢您接受采访!

 

(记者:荣云、孙倩)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