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不当柴火之后…… 2012-08-15 10:08:0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雍兴中 点击:
卢泓杰和蒋纪林是最早认识乌木价值,把“柴火”乌木当宝贝的一批人,他们分别建立了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和乐山乌木珍品文化博物苑。也正是这批收藏者,让市场认识了乌木的经济价值。

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乌木作品《喇嘛》。-(蒋纪林-供图).jpg

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乌木作品《喇嘛》。-(蒋纪林-供图)

 

低调收购中

 

乌木“胜过财宝”的说法在民间并不能得到印证。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田间地头,乌木最大用途不过是当柴烧,而且还很不好烧——乌木木质多已碳化,不仅没明火,水分大的话还不容易引燃。

 

一次卢泓杰在金堂收乌木,身边带了油锯作工具,一位老大爷向他借锯劈柴。卢泓杰提着锯子到老大爷院里一看,发现一方上好的乌木。大爷说这木头可以烧两个月,卢泓杰给了大爷一千个蜂窝煤来换。大爷觉得自己赚了,卢泓杰也觉得自己赚了。

 

“乌木的价值体现在艺术和文化上,那时候人们还不富裕,哪里想到那么多?”卢泓杰说。

 

这对卢泓杰和蒋纪林倒是个利好,他们早期收购乌木时,价格都极低廉,几百元就可以收走一车。

 

卢泓杰的兰草生意从1995年起开始下滑,深埋地下的乌木出土概率却在增多。卢泓杰把宝马车换成一般的车,一有钱就用来买乌木,而且开始注意“要低调”。那时,常常是一个电话,卢泓杰放下筷子就跑到外地看乌木,生怕别人捷足先登。

 

1996年,成都新津来了一个电话,告诉卢泓杰河里的采砂船可能发现了乌木。卢泓杰下午两三点出发,到了河边一跃而下,想摸清这根乌木到底多大,凌晨两三点回到家,从头到脚都是泥。

 

卢泓杰判断下面应该有巨大的乌木,但挖了三四天,盘根错节的乌木露出三四米的直径,却远非真面目。一个月后,竟还不能全部挖出。“没过多久,下了一场暴雨,河水涨上来,没办法了,人力不能及。”

 

第二年,挖出的乌木再次被河沙覆盖。卢泓杰在柔软的河沙滩上修了路,让大型机械可以作业。这回能看出是一个直径十米的巨型乌木树根了,卢泓杰十分兴奋。然而老天开了个玩笑,这年雨季来早了。

 

就这样,卢泓杰第三年才把乌木挖出。这棵巨大的树根后来成了卢泓杰的镇馆宝:万根同心太阳神。

 

兰草已经无关紧要

 

兰草不起眼,乌木却让领导们惊讶。时值金牛区承办西部博览会,领导连兰草带乌木推荐给了金牛区。

 

卢泓杰提供给博览会20万盆兰草做街道绿化,“兰草已经亏了,不如送人。”博览会后,卢泓杰任市民搬走兰草。真正重要的,是卢泓杰选了5件乌木艺术品在西部博览会上展出。这是乌木艺术品首次在大型展会展出,一出场就引起轰动。由于过往对乌木的不甚了解,这些作品对人们来说,几乎是“横空出世”。

 

“当时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成都产的。”卢泓杰说,市领导当即表态这是真正能代表成都的东西。12月,卢泓杰的博物馆顺利创办。

 

此时,蒋纪林收集的乌木也有数千方,办博物馆的想法早在他心中萌生。那时他四十岁,事业已经到了一个高度,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应该留下些什么。

 

2001年,蒋纪林正式着手建馆准备,规模比卢泓杰的更为庞大。2004年,四川乐山乌木艺术珍品博物苑开始建设,两年后一、二期正式对外开放。

 

“三期工程明后年就可以完工。”蒋纪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为乌木博物馆投入已达四亿。在蒋纪林看来,一栋大楼再牢固,也不过百年,“乌木不管过多久都会有人来看,当有人说起,曾经有个姓蒋的人做过这个事,我想想这个就很满足了。”

 

2000年是乌木收藏界的一个关键节点。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乌木的价值。

 

这年成都市台办领导参观了卢泓杰的兰草基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