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陈源初用油画的语言来表达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 2012-08-15 17:12:3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春辰 点击:
正好是说到中央美院做的一个实验艺术展,今天晚上是实验艺术的大会开幕,明天是实验艺术的一个讨论,而且是国际化的,请了很多国外的教授,包括国内的一些做实验艺术或新媒体的一些老师,主要是老师们,一些艺术家,这个活动还是挺热闹的。我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源初先生的作品。

王春辰,副教授,美术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从事美术史学方法论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 究。目前已在国内媒体发表论文及批评文章300余篇,多次受邀出席国内各类艺术研讨会。2009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评论奖。“蒲果毅青年 批评家写作奖”。   

 

这个倒是挺好,这个机会,随意聊一聊嘛。正好是说到中央美院做的一个实验艺术展,今天晚上是实验艺术的大会开幕,明天是实验艺术的一个讨论,而且是国际化的,请了很多国外的教授,包括国内的一些做实验艺术或新媒体的一些老师,主要是老师们,一些艺术家,这个活动还是挺热闹的。我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源初先生的作品。

 

你看,通常我们一般大家都有这个体会,就是说你对一个陌生的艺术家,你肯定先要看作品,而不是先去读文字。当然了,我们看过了,大家在座的都可以看一看他写了什么。但是看艺术家写了什么,包括看吴鸿你自己写了什么,有时候会妨碍我们进入到他自己的画面,因为什么呢?有时候我们是需要了解,但是有时候呢,就是刚才老师提到的,就是说对于绘画我们需要走进它,进入到它,直接面对面,就是说我们经常讲绘画的本体,进入到绘画,我们不讲艺术,可能艺术的概念太庞大了。首先就先生的绘画来讲,首先是我们能不能直观走进它?第一个直观,一看,它肯定是跟中国的文化有关,跟中国的山水有关,跟中国对自然的意识有关。但是他的前提,他又不是用水墨画的,这时候他把这样的关系转到架上,用了西方的油画语言。那么这个语言呢,中国也有人尝试过,我们也知道,过去能不能用油画的语言来表达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意象,甚至一种文化的观念能不能体现,这种失败的例子也非常多,成功的例子也非常多。但是,看了先生的作品,还是有感觉的,感觉到他背后不是完全在中国这种本土的画家拿笔所能画出这样的一种展示中国传统山水意象的语言,要看画面,可以用我们传统的话叫“逸笔草草,乱笔葱葱”,很杂乱,别人感觉到这里面有时有一种,当然,刚才因为是你介绍了自己是有这样的身份上矛盾,或者是在那样的特殊环境下的一种双方的互不相认,你是把这个观念递给我,好像我们一定要说你是这里面包含了这种文化的焦虑、身份的焦虑。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单看你的画面,还是能感觉到,这个人不是那种宁静的、抒情的,我画一个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属于那种抒情的美景,它不是。至少说从绘画的角度,你走进他的画面,走进他这个展厅,你第一感觉,你就是被这种苍茫的画面给抓住了,或者被吸引住了。那么进而呢,你就会想知道他想做什么,想表达什么,艺术家无非是这样,通过跟画面,这个画布和画笔,包括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的展示,是他内在的思考、想法。如果你不告诉我们,当然了,比如说我们自己经常有这种经验,一个是你告诉我们你想干什么,然后我们就按照你这个思路去试图分析你这个画面,试图分析你。如果不告诉我们,当然也有这种情况,艺术有时候就是一个矛盾的,一方面需要了解艺术家,一方面我们要拒绝一些语言对我们事先设计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我倒是感觉,当然,我正好是因为当下美术馆正在做实验艺术,或者最近大家关注实验艺术的讨论、思考也比较多。可能我看了他的作品,包括他用了影像,用了投影,甚至做了装置,我感觉这个艺术家他在试图,不管是不是有文化的焦虑,他至少是在当代里这种现场的焦虑和现场的这种意识,就是要把不同的媒介能不能拉到一起做一种尝试?比方说他的作品表面是把投影打到画面上,这个我们也有艺术家在做,也有这种探索,但是这种结合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画面的问题,而是一种跨媒介。那么这种跨媒体,当然对于陈先生,这个就属于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探讨。就是这样方式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或者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当代我们是一个多元或者多感觉的一个时代,所以说我希望把不同的东西进入到我这样一种,我看你的作品,我倒感觉你主要是以山、以自然为主,而中间加了很多的人物。你是想把自然拟人化,想把你自我的意识投放到这种环境里,这也等于说是超出了传统这个山水的概念。那么在今天来讲,我们也会讨论,如果是做一个山水,如果是做一个传统文化,因为我们不会,今天其实我们不应该,首先来说这是不是当代艺术?这个不是说首先来证明是不是当代艺术,而是证明这个人生活在今天或者当代,他能不能把他吸收过的、学习过的、感知过的东西,用另外一种方式转换,如果是重复的复制,肯定大家觉得就是一个传统。因为前两天在天安时间和中国美术馆有另外一个画家,叫李华弌,也住在美国。他完全是把宋人的那种山水架构用今天的笔法很细画在画布上,但是你看的感觉还是宋人的气象,只不过画得更细致,他的视觉的构成更几何化一点。

 

那么陈先生这个东西,他是把一种苍茫的感觉,把一种内在的,也许来自于心灵,或者内在心理的这种冲突、意识反映在这个画面当中。这一点呢,首先是从绘画本身,从人跟绘画的这种关系,可能对做艺术是一种启发,或者是对于我们思考我们原有的文化也是一种出发点或者思考点。比方最近吕澎做了一个《溪山清远》,这个展览去年是在英国做的,今年就跑到旧金山,今年的秋天就要回到成都了。他那个作品里面的大部分作品,甚至是主要的作品全都跟中国的山水有关,但是大部分都是架上油画和一些其他类型的,而没有传统的以水墨的方式或以宣纸的方式,但是他的内容又是中国的山水。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很多人都知道,包括周春芽,还有很多其他人,你会发现,在今天中国人,当然这些人我们都知道,他们算是当代艺术比较活跃的,而且在他们出现在中国艺术当中的时候,也是不以这样的方式来面对中国这样一种传统的背景。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表达,在中国文化里有这么悠久的一个对象或者是一个主题呢?当然我们会说这是一种文化艺术,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又会想到,过去人们经常讲,过去中国很多的艺术家、画家到海外留学,学的是西洋的东西,雕塑、绘画。但是到年老的时候、年长的时候,他们都又不约而同地拿起画笔画水墨,这就是当时有人讨论过这种现象,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促使这些人做这个?今天我们发现是另外一种现象,而是说他们没有拿宣纸或者是水墨,而是用外来的、舶来的这种绘画媒介,展示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题、题材,一种文化观念,这个时候就展示了看历史、看过去,也许是通过这个想突破今天所谓的这种文化冲突,就像我们讲到底中国当代艺术应该不应该姓中国,应该就是中国画,应该就是中国姓,在座的大家都讨论过。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想证明这一点,那么证明的结果,我倒觉得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是证明这个艺术是一个普遍的东西,一定是人类大众共同接受的。可能就是艺术家自身在这个文化环境里,我就是这样感知、这样感受,不论他来自于哪里,就像先生,他有很多的文化的感受,生活在纽约,生活在香港,今天来到北京,肯定这种影响的冲突一定是会有的,所以他在画面上出现那种,看不同的作品,你会感觉到很多东西是驳杂的,很多东西是往一起糅合的,当然你刚才也说了,就是后现代主文化或者当代全球化的一种结果,就是文化之间的那种冲突,就形成这样一种关系。

 

当然了,如果从我个人的偏爱和个人的喜欢,我可能会喜欢你背后这样一个看似纯粹,但是它又跟中国文化又接近,但是它又不是那种传统的几笔、几抹,也不是单纯的水墨的那种皴擦,但是它又把那样的一种文化上的一种体验的东西用另外一种艺术语言表现。我觉得这个应该是,第一是有意义的尝试,第二是有价值。当然了,我们期待更多的艺术家把这个领域拓展,这等于是拓展开了,只不过是先生也是进入者、参与者。我想在这个大的范围内,等于说一个新的,应该说是一个新的中国绘画的领域。我不能把它说成一个新的方向,当然吕澎写文章叫做《新绘画的趋势》。这个提得我觉得稍微持一点疑义,他是根据他的《溪山清远》来说中国的绘画应该这样走,其实这只是多元中的一种,我们肯定不会认同说这只是别的卡通或者是波谱之后,应该是这样的,也不是。这种事情肯定是会怀疑的,或者是不是成立,这个肯定是要靠历史。但是不妨碍有一批人在做这样的画,也许他不是主流,比如说从中间画一抹,或者其他人可能是偶一为之,反正画着玩儿嘛,而且他也有这样的文化情结,所以未尝不可以。但是做的结果是,问题是有那么多人在商量好的,你画一个,我画一个,最后他展示的画面,你感觉是一个中国的文化气象,这个从他寄我看的画册上能看到。这时候我的想法,就是说在今天的画家,把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如果想把它当代化,或者是现代转型,每个艺术家都做出回答。当然先生是以这样的方式,以他个人的一种体验,我们可以叫做生命体验融入到里面。我觉得可能是从我们直接的感觉上来讲,我想可能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尝试,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方向,至少说在这个多元的方向里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东西。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