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玛蒂娜·弗兰克 2012-08-29 14:12:19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沈祎 点击:
玛蒂娜·弗兰克(Martine Franck)有这么一张照片,拍摄于40年前她正芳华绰约时。片子中的玛蒂娜·弗兰克30岁出头,目光淡漠而深邃,穿着风衣裹着头巾,脖子上挂着一台相机。

比利时纪实和肖像摄影师、亨利·卡蒂亚-布列松第二任妻子,2012年8月16日在法国巴黎去世,74岁

玛蒂娜·弗兰克

1938.4.2-2012.8.16

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

 

玛蒂娜·弗兰克(Martine Franck)有这么一张照片,拍摄于40年前她正芳华绰约时。片子中的玛蒂娜·弗兰克30岁出头,目光淡漠而深邃,穿着风衣裹着头巾,脖子上挂着一台相机。她那一刻的放空,像是在凝视着某一个对象。而佳人看风景时,自己也已经成为了一道风景。那一刻被摄影师捕捉了下来,这一“决定性瞬间”的缔造者正是玛蒂娜·弗兰克的丈夫亨利·卡蒂亚-布列松。玛蒂娜是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布列松基金会的主席,2012年8月16日,她因骨癌逝世,享年74岁。

  

玛蒂娜·弗兰克出生于比利时。1983年成为马格南图片社正式成员。《生活》杂志前编辑约翰·G.莫里斯说,“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摄影师,她是一个奇妙的、高尚的人,她很谦虚。”马格南的负责人艾利克斯·马佐里在官方主页上如此哀悼:“玛蒂娜不单单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摄影师,她同样是我们最挚爱的朋友和同事,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我们丧失了一个坐标、一座灯塔,丧失了我们中间最有影响力和最受人爱戴的一员。她的聪慧才智将会深深影响我们所有人。”

  

玛蒂娜最初的摄影起步是在亚洲,她曾多次涉足这块土地拍照,一呆就是几个星期。当然,她也热衷于在巴黎或普罗旺斯的家附近随处逛逛,记录日常生活的点滴。

  

玛蒂娜一生拍了很多名人肖像,这些对象中有一些在文艺界声名赫赫,如法国“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纽约画家德库宁、瑞士雕塑家贾科梅蒂,这其中还有她的丈夫布列松。有些则是一贫如洗的穷人,尼泊尔无忧无虑的僧侣,巴黎街头不紧不慢的路人都被她的镜头记录捕捉。玛蒂娜照片的一个动人之处便是她和那些无名的流浪者、社会边缘人士或年迈老人之间带有亲密感的互动。

  

众所周知,马格南那些出色的女性摄影家中,前不久刚去世的伊夫·阿诺德一直被认为是一座标杆,她曾经宣称:摄影师就应该介入与拍摄对象的关系中。但玛蒂娜似乎并没有被这一“教旨”束缚住,她用一种谦虚的口吻表示:“我自认为是一个十分害羞的年轻人,摄影只是一种理想的表达自我的方式,可以不通过言语就告诉人们正在发生的事情。”1970年,玛蒂娜嫁给声名远播的布列松后,夫妻俩一起合作了一系列艺术家巴尔蒂斯的肖像,之后,因生性害羞,玛蒂娜逐渐淡出职业摄影界。

  

玛蒂娜·弗兰克于1938年4月2日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父亲是一个银行经理。1939年二战爆发,玛蒂娜的父亲在英国参军,还是婴儿的玛蒂娜和家人一起撤退到美国,并在长岛和亚利桑那州度过战争时期。战后,她回到欧洲接受教育,在马德里大学学习艺术史。

  

当完成了关于“亨利·戈迪埃—布尔泽斯卡和立体派雕塑的影响”这篇毕业论文之后,玛蒂娜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不是做一个艺术学者或策展人,而应成为一个摄影师。后来,玛蒂娜有机会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她的第一幅肖像作品拍的是雕塑家艾蒂安·马丁蓬头垢面地从岩洞里走出来,满脸黏土。

  

1963年,玛蒂娜带着一台家人的莱卡相机来到中国,一路历经了香港、柬埔寨、印度、阿富汗和土耳其后回到欧洲。她中途前往日本拜访了法国的舞台剧大师亚莉安·莫努虚金,并在日本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她仍然是莱卡的拥护者,此后大多用黑白摄影。

  

回到法国后,玛蒂娜在《生活》杂志担任了一段时间摄影助手的工作训练自己的技术。她早期的导师是美国纪实摄影师艾略特·艾里索方和焦尼·米利,她也大量吸取了许多女性摄影师的风格,例如向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学习人像,向多罗西亚·兰格学习社会意识,后者的影响在她的社会题材作品“老年人的居所”系列中尤为明显。而玛格丽特·伯克-怀特作品里对光的游戏及充满几何美学的构图,都被玛蒂娜加以借鉴,在她的几幅作品中均有迹可循。

  

在一张拍摄于普罗旺斯的游泳池边的洗浴者照片里,近景是栖息的洗浴者伸展的姿态和吊网床投下的影子,中远景是姿态各异的人体、泳池线形围栏以及格纹地砖,这幅作品将点、线、面的几何美学发挥到了极致。玛蒂娜这样回忆拍摄这张作品的经历:“我看到那幅画面后便跑了过去,一边奔跑一边换胶卷,并把镜头光圈调小,因为当时的阳光实在太厉害了。这真是摄影的刺激之处!不用一会儿,这张照片中5个人的身形和他们的倒影便彻底地改变了。”这张作品无疑是摄影中对“考验时间”这一课题的最佳例证之一,玛蒂娜本人也对这张作品很满意,将之选为2003年出版的作品集封面。

  

在玛蒂娜为《生活》、《财富》、《Vogue》拍摄的肖像中,多为有一定社会身份的女性肖像,比如同为摄影家的好友萨拉·莫恩以及前文提到的莫努虚金。玛蒂娜还成为莫努虚金钦定的官方舞台摄影师,两人的合作更让玛蒂娜首次开始使用彩色摄影。舞台摄影几乎改变了她往日的低调,让其摄影一下子变得夺目洋溢。

  

作为一个女摄影师,嫁给一个比自己名声更大的摄影师丈夫或许并不是件锦上添花的事。布列松在摄影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让他成为马格南图片社人道主义摄影的旗帜。玛蒂娜尽管谦逊,但生性又是骄傲而倔强的,她说过,自己既不想沾布列松的光,也不愿意活在他的阴影下。1970年,与布列松相识4年后,玛蒂娜加入了法国VU图片社。她的首个个人摄影展原定在伦敦的当代艺术中心(ICA)举办,但当她看到所有邀请信上都强调丈夫将出席开幕式时,她毫不犹豫地取消了展览。

  

一直到1980年,玛蒂娜才加入马格南图片社,于1983年正式成为全职摄影师。她是马格南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摄影师之一,并在1998年到2000年担任图片社副总裁。在马格南期间,玛蒂娜习惯性地避开了马格南一向热衷的战争系列和伦理悲剧报道,将目光投向与世隔绝的对象。1990年代,她完成了一本关于托里岛的书,该书记载了在北爱尔兰海岸线地区居住的只有130人的少数民族盖尔人。

  

作为一个女摄影师,玛蒂娜一点也不喜欢那些庄严宏大的命题,而是以小见大地记录不为人知的生活,她的最后一个摄影项目是记录西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少女刺绣嫁妆的故事。

  

尽管一个独立的女摄影师嫁给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摄影师丈夫难免会面临“被标签”的尴尬,但一个伟大的摄影师倘若娶了一个同样才华横溢的女摄影师做妻子,倒真是一件美事。布列松生活中很多精彩的瞬间被妻子玛蒂娜捕捉到。或许真是得天独厚的“害羞”性格,总是“退一步”拍照的玛蒂娜很好地抓住了布列松最不经意的一面。她总是躲在他背后拍照,拍下他无数的背影和后脑勺。一张最著名的题为《倒影中的倒影》的照片,是布列松背对着镜头,坐在镜子前画自画像。玛蒂娜呈现了生活中的布列松、镜像中的布列松,以及布列松头脑中的布列松——这史无前例的三位一体像。

  

尽管从不把布列松作为自己的顾问和职业生涯的担保人,但玛蒂娜仍然温柔地总结道:“作为一个摄影师,亨利给了我灵感也给了我批评,更给了我温暖的支撑。”玛蒂娜的家人也表示:“玛蒂娜最杰出的地方便是,她不单是一个有着个人风格的优雅、细腻的摄影师,与此同时,她也尊重了丈夫的(摄影)传统。”

  

几天前,马格南的“今日图片”栏目隆重推出这位刚刚去世的大师——玛蒂娜 (1938-2012)的作品回顾。其中收录的不少她拍摄的人像精品中,还包括了一张她拍的布列松。百年之后,相信玛蒂娜再也不会抗拒自己的名字和丈夫布列松出现在一起了。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