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线相”与精神的“尚立” ——对古今“线”的解读 2012-08-30 17:54:59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刘永刚 点击:
通过梳理中国艺术史中书法、绘画、雕塑以及彩陶纹、青铜器纹样等艺术语言特色,笔者总结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特色是“线相”的艺术——“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相”则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态、明尚朴、清尚趣。

重要参考文章:

 

1、潘天寿,<骨法用笔>,《潘天寿谈艺录》,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2、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风格>,收录于《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2008年7月第1版。

 

3、宋晓霞,<论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及其在现代发展的可能>,原载于《国画家》杂志,1997年,第6期。

 

4、宋晓霞,<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以陈师曾为例>,载于《美术馆》杂志,2006年B辑,总期第11期。

 

5、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007年7月重印。

 

6、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3版。

 

注释:

 

[1] 详见: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007年7月重印,第163页。

 

[2] 汉字形体获得了独立的符号意义后,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比彩陶文饰的抽象几何纹还要更为自由和更为多样的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

 

详见: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65页。

 

[3] 详见: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3版,第313页。

 

[4] 参见:宋晓霞,文章<论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及其在现代发展的可能>,原载于《国画家》杂志,1997年,第6期。

 

[5] 详见:李泽厚,<龙飞凤舞>,《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5页。

 

[6] 详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9、10、页。

 

[7] 详见: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4、25页。

 

[8] 详见: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007年7月重印,第164页。

 

[9] 启功先生认为,商代的甲骨、陶片、玉片上一些手写的字迹及其书写笔法与风格,大概是一类情况。甲骨文是经过演变后逐渐产生的,仰韶、龙山文化中出现的刻画符号可被视作汉字之肇始的提法已经为学界所认可。详见: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2版,第3页。

 

[10] 详见:李泽厚,<青铜饕餮>,《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9页。

 

[11]详见:李泽厚,<青铜饕餮>,《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30页。

 

[12]详见:李泽厚,<青铜饕餮>,《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33页。

 

[13] 详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9页。

 

[14] 详见:张怀瓘,《书断》,潘运告注,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15] 详见: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007年7月重印,第167页。

 

[16] 详见: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57页。

 

[17] 清人沈宗骞云:“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缺性情者则去之。”详见: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中国历代画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六月第1版,第319页。

 

[18] 《唐太宗羲之传论》云:” 详查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详见: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五月第1版,第48页。

 

[19] 绘画史上的盛唐,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乎“隆盛”,是在乎有划时期的风格转换。所谓风格转换,第一是佛教画渐脱去外来影响之支配而自称“中国风格”其代表画家石吴道玄,其笔法为“蓝叶描”或“蓴菜条”,无非说他的笔法挺秀卓拔而满含力的要素。详见:滕固,<唐宋绘画史>,《腾阁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31页。

 

[20] 详见:宋晓霞,<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以陈师曾为例>,载于《美术馆》杂志,2006年B辑,总期第11期。

 

[21]虽然,线在客观物象上是不存在的,但为了艺术的表现需要,只有运用线来造型,以求对象更明豁,并突出其精神,完成艺术的表现目的……点、线、面三者,最难表现的是线,表现对象最明确者也是线,因此,线在中国画中起的作用,是头等重要的。详见:潘天寿,<骨法用笔>,《潘天寿谈艺录》,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22] 详见: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风格>,收录于《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2008年7月第一版,第126页。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