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仿品到原作到底有多远? 2012-09-03 09:57:5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曾俊 点击:
“两岸故宫国宝高仿真展”昨天起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诸多国宝以复制品的形式首次在普罗大众面前现身。虽然它们只是运用数码技术复制的高仿真画,但与原作相似度达95%以上,人用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

  新闻标题

 

收藏高仿书画已成新时尚 但行业亟待规范以防冲击艺术品市场

  

“两岸故宫国宝高仿真展”昨天起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诸多国宝以复制品的形式首次在普罗大众面前现身。虽然它们只是运用数码技术复制的高仿真画,但与原作相似度达95%以上,人用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据介绍,有的高仿品甚至比原作还要完美,而其身价也不过几千元而已,物美价廉让人赞不绝口。

  

据透露,这些高仿品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调色技术更是机密。但它们的存在预示着,寻常百姓也可以把“顶级文物”带回家了。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藏家和作者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到底高仿品和真品之间差距有多大?行业又该如何规范?高仿品是否就是“高级赝品”?这些疑问都亟须回答。

  

惊艳:高仿品现身,百姓首次突破1米防线“亲芳泽”

  

在活动现场,参观者在展台前长久驻足,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每件展品,不停地发出啧啧声。这些高仿品看上去无论是画面、色调、纹理,还是印章、装裱都与原画相仿,甚至连岁月在画上留下的历史沧桑感,如细小的褶痕、霉变的斑点也一一呈现。

  

比如,其中一幅唐代的《捣练图》,画上布匹的颜色为绿中带蓝,仿制时最难的也就是体现这种颜色。策展人、广东省文联艺术馆艺术总监方立介绍,这根本无法按照我们平常的黄、品红、青、黑印刷4色来做,而是专家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采用20多种专门颜色调配而成,具体的调色方法则被视为机密而不能向外透露。

  

实际上,以往的仿制品都比较粗糙,被业界称之为“低仿品”,稍微懂行的人都能分出真假,它们也局限于小幅作品。如今,更先进的设备使得能做更大幅的书画了,展品中有一件宽2.1米、长1.8米的作品,这要是在几年前,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有意思的是,100多件高仿品不仅让观众饱了眼福,还可以凑近看,感受每一个细微之处。与博物馆展出真品时所执行的“严防死守”的方式不同,这里所有展品外面都没有玻璃罩,也没有湿度计,就连平常展馆中与画作相隔1米的围栏也没有设置。

  

大幸:高仿品出世,既让文物得保护也令常人饱眼福

  

古代书画的保存极为困难。俗话说“绢保八百,纸寿千年”,意思是:一般情况下,绢本字画只能保存800年,纸本字画也只能收藏1000年。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字画的“寿命”也在延长。广东省文联艺术馆馆长陈俊生介绍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10余万件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这些少则有数百年历史,多则已经是千岁高龄。尽管如此,无情的时光还是让它们变得非常脆弱,无法经常拿来展出,“别说是普通百姓,就连故宫的书画专家也不是经常可以见得到这些珍宝。”

  

如,北京故宫藏有一幅国宝级的长卷《千里江山图》,它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然而,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因此,这一长卷至今已在库房内“静养”了30多年。另外,唐摹本的《女史箴图》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密室”的绝密库房里。150多年来,全世界也没几个人能亲眼看到它。

  

在陈俊生看来,博物馆普遍都有“3年一轮回”的规矩,就是一些镇馆之宝在展出一次之后,最少要经过3年,才能重新亮相。这进一步降低了一般人看到宝的概率。所幸,高仿真技术让这些书画有了分身术,既保护了真迹,又能让观众领略到书画艺术的精妙,实在是好事。

  

提示:

  

高仿品有授权有编号并限量,绝非赝品可比

  

然而,提到高仿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造假”。今年初,在北京拍卖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被爆是邳州玉雕艺人赵先生花上百万元制作的高仿艺术品;随后,更有藏界人士枚举出收藏界的“十大造假事件”,还有“十大造假产地”。

  

诚然,在利益驱动之下,高仿品成为造假圈钱的工具。一些知名的专家和鉴定机构在其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实在有违文物仿制的初衷。事实上,仿制古物在中国历史悠久。这个风尚反映的是中国人尊礼好古的文化精神。在宋、明、清末民初,分别出现了3次仿古高潮,出现了许多高仿精品,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带入坟墓之中,如今流传下来的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临摹的仿本,同样是伟大的书法作品。

  

要注意的是,和浑水摸鱼的赝品不同,高仿品是经原作者或收藏者授权的精制品,通常都有收藏证书或博物馆的委托证书,限量生产,在复制品后面印上编号,“有版权是重点。”

  

收藏:

  

艺术价值恒久远,两年时间身价翻倍猛涨

  

方立预计,高仿品在广东的认可度会越来越高。现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唐寅的《听瀑图》及仇英的《桃源仙境图》、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价格一般只要几千元,最多也就2万多元。有市民表示,这么便宜就能带“国宝”回家很划算。

  

在国外,收藏高仿真作品已经是公认的艺术品收藏形式,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夹也有收藏复制品的传统。同时,我国故宫的高仿真书画巡展也时常举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书画大家也愿意拿高仿品展出。“教学研究的范本,高附加值的礼品,家庭装饰品,实力不强收藏者的个人收藏,这四类需求是高仿真授权复制品的方向。”方立告诉记者,“吴冠中的一幅精品高仿品前两年还只有5000元,如今则值150万元。”

  

小贴士

  

教你一眼看穿高仿品

  对于如何辨别高仿品和原作之间的区别,方立首先表示,观众离展品1米的距离是很难看出区别的,当然,如果拿放大镜、光谱仪等专业分析工具就能看出来。具体则有两个角度可以考虑:一是高仿品的材料比较新,无法完全达到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古朴感,二是看颜色层,矿物质颜料在纸上或丝绢上有厚度的差别,有的地方少一点,有的地方多一点,高仿品也很难做到100%的吻合。

  

建议:亟待立法规范,防止高仿设备落入不法分子手

  一个不容忽视的状况是,高仿品无疑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容小视的产业,却没有相关法律对其发展进行规范。一些拍卖行和卖家把高仿品当作真迹销售,搅乱市场,严重影响了藏家的收藏信心。一般而言,购买一套仿制设备不过花费几十万元,好一点的也不过花费百万元,假如将做好后的复制品当真迹来销售,价格则能卖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可谓“暴利”。

  

本地长期关注版权的律师王朔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如果不及时出台相应法规,尽早遏制这种以假乱真的行为,不仅不能促成高仿真书画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极大地冲击整个艺术品市场。“现在藏家在拍卖行买东西,往往只有两个人互相争夺到最后,并将价格推升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区间。一旦这两个人其中之一,由于高仿真书画对市场的混淆,选择退出,那么艺术品价格就会回落,这对市场是不利的。”

  

他建议,从高仿真行业的源头进行规范。“首先对进口高仿真书画设备进行登记,掌握这些机器的流向。其次,在高仿真作品的中心位置,做水印或钢印,并限量印刷。另外,在制作当代艺术家书画作品的高仿真品时,要得到艺术家授权,附有合同,否则不容许印刷复制。最后,要对拍卖行和画廊进行法律约束。明确规定拍卖行对其拍品,画廊对其销售的作品有义务也有责任进行真伪鉴别,不得将高仿真品当作原作出售。”

 

 【相关阅读】

真画还是高仿品 齐白石真迹展引发博友质疑

高仿品充斥拍卖场 38幅齐白石作品或两幅为真

高价让博物馆无力竞拍 书画高仿品应盖章编号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