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鸣:在中西之间坚持寻找自我的风格 2012-09-11 11:27:30 来源:艺术中国 点击: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美编近六年的时间,那时还没有电脑,排版数字的计算要手工,而插图也不允许艺术发挥,基本上那个工作和艺术创作没什么关系,和当时一心要从事绘画的渴求不吻合,心情比较压抑和迷茫。

刘秀鸣在维也纳画室创作中

记者:在您出国之前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让您想走出去看一看?为什么选择了奥地利这个国家?

刘秀鸣:大学毕业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美编近六年的时间,那时还没有电脑,排版数字的计算要手工,而插图也不允许艺术发挥,基本上那个工作和艺术创作没什么关系,和当时一心要从事绘画的渴求不吻合,心情比较压抑和迷茫。是一种巧合也算是命运的安排,后来去了奥地利。维也纳的分离画派在我读书的时候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还有它迷人的音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等到后来都对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国内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学时读的是中国画专业,到奥地利读了油画,之后的研究生阶段更是深入研习油画和版画,这期间经历怎样的艺术心理和思想上的波折?

刘秀鸣:可以说一到维也纳马上就开始了新的考验,在这全新的环境里,不仅是从学习的专业上由中国画转为油画,还有语言和生活的习惯也都有必须改变和适应的过程。我先在维也纳实用美术学院lassnig油画工作室学习,这里的学生也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大都是欧洲范围的,我感到最初和他们之间存在很多距离,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我们对欧洲的了解,从思维的方式上很不同,但通过几个月的共同相处特别是当教授把我的肖像写生当做范本展示给大家时,我用自己的成绩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出国前我一直很渴望对色彩方面有更多的认识和运用,来到这里后在教授的启发和肯定下得以尽情发挥尝试,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既是我们在国内的基本功教育为后来的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我的转型变得比较轻松,而在创作方面一开始由于以往所学的传统国画有些程式化的东西较深,以及当时中国大环境的局限,在思路和理念方面则显得缺少主观和自由性,相比之下,西方的学生表现的更自然一些。在后来的学中我不仅适应了那个注重个性发挥的氛围并从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这种感受减轻了我很多来自生活上的辛苦。

刘秀鸣留学维也纳时照片

在外读书一开始很容易进入一种误区,如有些人一出来先急于展示自己已在国内掌握了的东西,而忘却了自己出来的主要目的是要学习还没有掌握的东西,当然,这个取舍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挑战革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又令人振奋的过程。后来我又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Brauer油画大师班继续深造油画和版画,在这个曾是具有200多年院史的皇家美院,我很有幸得到了宝贵的传统艺术的熏陶教育,认真学习和认识了欧洲古典大师传统油画技法以及对材料等方面的尝试研究,我的教授是“维也纳幻想写实主义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从这一画派我曾得到了很多创作理念上的启发,这和当时在国内极其注重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教育和艺术氛围产生了明显对比,使我感到自己的创作空间由此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拓展,给我至今的艺术风格带来过很多重要的养分。而当我逐渐不断的了解和融入到欧洲的文化和艺术理念时,同时将东西方的艺术进行比较,也更自然和随意的把中国文化元素吸收运用到我的创作中,回首望去至今已经历了20几年的艰辛努力,如何把握自己并坚持不断的寻找自我的艺术风格,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去继续。

幻境 真实 09—1 50x70cm 油色纸板

记者:在奥地利时,中国故土的感觉和情感是否会成为你创作的灵感?

刘秀鸣:会的,故土的文化元素会潜移默化的活跃在你的血管里,使你不知不觉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去融合后来所接触过的其他文化元素,甚至是无意识的来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两种文化理解的越深刻就越会很自然的去选择和运用。创作需要有感而发,心在真的被打动的时候才会产生激情和灵感,而当一个艺术家真正处于忘我的状态下创作时是很少故意考虑哪些元素来自故土或是他乡的。05年我被杭州国际艺术家论坛邀请参加展览等活动,并同时观瞻了胡雪岩故居,这座建于清代近140年的建筑其风格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特别是那些美丽的柱子给我诸多神奇联想,当然,此前不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见到过很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其中有不同材质的柱子,而就在这一刻我的灵感意外的突发而起,回维也纳后连续几年的时间创作了包含了以柱子为素材的“另一种空间”系列,也可谓长期积累偶然得知,这是一种既充满激情又非常自然的创作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将来自多方面的积累,包括现实的和幻想的都化作个人独特的形式展示给众人。还有这次参展的作品中对鱼的题材的运用,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烙印,同时,如果没有在欧洲如此长久的生活历炼,我不能想象自己的作品会有今天这种描绘方式和表达力。

蓝色华尔兹,180x450cm, 油色麻布

因此,我认为对家乡故土的情感并不一定意味着能直接给创作带来激情或灵感。我的体验是,我创作的冲动常常来自身边生活的人或环境,更多的时候激起我直接的创作欲望来自我亲眼见到或经历的事物,比如,我生活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她是圆舞曲的故乡,一年一度的维也纳华尔兹盛会,聚集了世界各地英华,我对“华尔兹”的感动和理解到产生表现她的欲望是有了一个孕育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它是一种人类生命的舞蹈,因此我要表现的思想内涵就丰富和深刻多了“蓝色的华尔兹”和“最后的华尔兹”系列在我的创作中反复出现是很自然的有感而发的,而我在描绘这一题材时尝试着将她和世界的、人类的那种具有广泛的精神上共通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对于风景我更喜欢将他们转化成我的一种特别的符号或色彩进行统一运用,组成一个具有一定抽象意境的超自然状态的风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不论在哪里和画什么,只有在真情的推动下才会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艺术家不能在创作中牵强自己去表现没有深刻感动自己的东西。

吻的距离,120x100cm,油色麻布

记者:2003年后您开始回国,原因是什么?

刘秀鸣:我从2003开始逐渐回国的,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即是想把我87年出国以后,分别在维也纳两个美术学院学习过的情况以及毕业后从学生到一个职业艺术家在海外16年的时间里,所经历过的和创作体验带给国内与往日的师长分享和交流。因此,我以“维也纳幻想”为题的个展在一些老师的支持下,定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时还进行了学术讲座,当时在清华美院举行第一个展览,是想在这个学术氛围很强的最高艺术学府展示汇报我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意在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之后在04/07年间又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等举行过个展,与此同时想通过自己创作的“云之系列”“最后的华尔兹”以及“另一种空间”等系列作品来展示一个接受过东西方传统绘画教育和现代艺术熏陶的画家,是如何用自我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并通过我的绘画所表现出一种美的形式。因为当时我们中国的油画教育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普遍深入,在很多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多是注重题材性的刻画,而对油画色彩发挥方面的教育较弱,特别是在发挥材料特性方面地认识少有注重,我作品的展示也希望在能够给学生及艺术同行一些启发。而通过这样两地不同环境的生活体验,也让我在往日熟知的土地上不断产生和发现新的灵感和创作激情,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艺术的崛起和变化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或许犹如当年追寻艺术梦想的人们渴望到巴黎到罗马和德国,到艺术热浪喷涌的地方去感受那里生命的脉动? 艺术不分国度,有史以来凡是艺术磁场放射强的地方都自然会引起世界艺术家向往,我作为一个曾来自中国的画家,有什么理由不被自己的家乡吸引和为之自豪?又有什么理由不为她的发展和完善继续做些贡献?很自然这也同时给自己的艺术拓展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感受到有种新的动力向我输入。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