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收藏资本缘何不青睐本土艺术? 2012-09-20 09:16:43 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历史和与文化传承,沈阳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北京的城市,“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称号给沈阳留下了辽、金、清,一直到民国的文化遗产,然而沈阳这个城市带给现代人的印象中更多的是重工业城市的印记。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历史和与文化传承,沈阳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北京的城市,“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称号给沈阳留下了辽、金、清,一直到民国的文化遗产,然而沈阳这个城市带给现代人的印象中更多的是重工业城市的印记。

高大的厂房、钢铁机械、火红的熔炉、充满厚重的味道,工业城市的这种印痕似乎挥之不去,如今的沈阳连城市雕塑也充满着钢铁工业的痕迹,半个世纪的沈阳经历了工业、拆迁、废墟、重建,而成长于这里的艺术家已经将这种城市性格融入到创作的血脉之中,于是有了鲁迅美术学院一批又一批风格厚重的艺术家创作,出现了关东画派。

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雅昌艺术网联合主办的中国收藏文化地理之旅——“收藏寻城记”登陆沈阳,“潮流与传统”为主题的文化论坛对于沈阳的艺术收藏而言属于两种现状:对于传统收藏而言,沈阳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书画、瓷器、雕塑、金器、骑射、长城文化等收藏品类形成了这里特殊的地缘文化的收藏特征。相反,对于象征“潮流”的当代本土艺术的收藏而言,沈阳却不同于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心,辽沈地区在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很多优秀画家,但这些艺术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并不太好,艺术资本和市场并不青睐于当地艺术家和当代艺术品。

沈阳与西安在传统历史中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样文化传统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城市人的性格较好,但对于当代艺术家的追捧与推广却不相同,西安的拍卖和收藏系统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现象,西安的不少画家在当地受到很大追捧,同时拍卖季节图录大部分以本土画家为主,虽然画家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知名,但拍卖价格却高的惊人。西安的长安画派以赵望云、何海霞、石鲁等艺术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团体和合力,长安画派近些年来的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并不断出现优秀艺术家。

然而沈阳却恰恰相反,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观察之后说:“沈阳本地有这么多画家,但是在本地市场好像重视的不够,我接触沈阳藏家基本没有人玩本地画家的作品,比如有些沈阳艺术家的作品在北京卖的比在沈阳卖的还贵,这真是很不正常的,无法想象。”辽宁美术在经历了九一八至文革前夕的特殊阶段之后,在文革之后在山水和花鸟画方面出现新的发展,由于当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的高涨,在1962年形成了关东画派,但这个派别却一直没有被完全认定,而也确实存在。

收藏家潘德柏认为东北画家虽然在创作基础和成就方面都比较高,但却没有形成一个合力,沈阳书面院创作研究部副主任马喆也认为如此,他也谈到了沈阳地区在本土画家学术、理论、研究上的梳理缺乏也成为重要原因,他认为缺少对于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仅仅作为叙述的方式,也仅限于在艺术界内部,本地大众和藏家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家价值和贡献并不了解,如此产生的恶性循环便是艺术家远离本土。

沈阳大部分藏家的收藏更多的是在关注齐白石、张大千等价位颇高的近现代艺术大家,从这方面来说沈阳的收藏家实力并不弱,然而本土的创作群体却一直未受到资本青睐,这与整个辽沈地区对于文化的态度有关,董国强认为:“当代的沈阳,有一个比较强的创作群体,这个创作群体没有受到本地资本的亲睐。我觉得沈阳作为新中国美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受到重视,我认为政府是有责任的:对地方领导来说,文化的政绩见效是比较慢的,不是直接衡量指标。可能在全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相比之下我觉得辽宁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收藏家潘德柏谈到:“我认为东北从党政这块为对文化、艺术尊重的不够,我不知道说这话是否准确。因为艺术品没有流动,这个流动最后是没有出口的,在我这个圈里流动,他是不可能增值的。我觉得这个也是造成地方作品不流动,在市场不交易这是主要的原因。”

文化与艺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艺术品的价值不被了解,从而导致艺术品收藏没有出口,艺术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毫无疑问会导致艺术家人才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但是随着沈阳经济在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辽沈地区逐渐开始出现对于艺术品的收藏现象,董国强建议藏家从关注本地艺术开始,因为从艺术品来说,资源在不断的萎缩,传统资源萎缩的过程,价格的不断暴涨,如果作为参与艺术品来说,作为一个刚刚入门或者说刚刚想要参与艺术品收藏的人,你可能现在面对一件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作品,这个胆量是需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无论是收藏爱好还是投资,藏家更应该把目光离本土更近一些,眷顾一些沈阳真正有影响和成就的艺术家,才能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