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辉:昆明,我不能不去表达它 2012-09-21 10:55:4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明明 点击:
毛旭辉,一位常驻云南红土高原的艺术家。85新潮美术、新具像画展、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剪刀系列、圭山组画……都可作为他的标签之一。而今,他又为自己多添了一笔,新作《昆明组画》正式亮相了。

艺术家毛旭辉

艺术家毛旭辉

如同威尼斯之于提香(Titian 1495-1576)、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村之于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 1830-1840)、伦敦之于透纳(Turner 1775-1851)、塔希堤島之于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阿尔之于凡高(Van Gogh 1853-1890)、圣维克多山脉之于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这些地方与艺术家的关系是神秘而内在的,云南之于毛旭辉亦是如此。

毛旭辉,一位常驻云南红土高原的艺术家。85新潮美术、新具像画展、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剪刀系列、圭山组画……都可作为他的标签之一。而今,他又为自己多添了一笔,新作《昆明组画》正式亮相了。

昆明:记忆中的“阳光”

出生于重庆,毛旭辉反而觉得他是地地道道的昆明人,新作《昆明组画》系列就是对他生活了多年的昆明的描绘。“父母在我三个月大的时候就把我带到了昆明,而今父母都去世了,哥哥、亲人都留在那儿,我对昆明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不可能不去表达它。”毛旭辉说。

在昆明生活了大半辈子,毛旭辉终于提起笔来,描绘了他记忆中的昆明:“我只是把昆明比较阳光的一面呈现出来,这种感觉也是我心中对昆明的感觉。即使这个城市也有很多令人讨厌的地方,我最近就感觉整个城市都像一个工地一样。可是当我提起笔,我还是保留了昆明带给我的舒服印象,可能这也是我个人视觉里的昆明印象。”

昆明,在毛旭辉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多年的生活经历,昆明的一点一滴都积蓄在他的心里,年轻的时候,没有想过清晰又具规模的在绘画中呈现昆明,暮然回首,对昆明的情感却渗透到了作品里:“回头看过,自己居住过的每一个小区我都画过,原来我在昆明的和平山城,朋友们经常在我住的地方喝酒,这些在我的作品里边都可以找到痕迹,后来我又搬到另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刚好是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所以我很愤怒,我画了很多剪刀在那些粗糙的小区里边。”

圭山:逃离到牧歌式的平静生活

如果不是毛旭辉,不是《圭山组画》,提到云南,或许我们并不知道圭山这个地方,一个距离昆明一百多公里的山村,偏僻和落后,反而造就了毛旭辉眼中的另一种美,面对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反而让人们渴望圭山能够带来的某种“安全感”。

“八十年代我去圭山,那时候圭山非常的贫困,但这种贫困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原始的宁静,人们那种贫困、非常原始的状态下,过着一种像牧歌式的平静生活,非常契合当时我试图逃避城市生活的心境。现在我去圭山,我把那儿看成一个生活的乐园,甚至把我的教学带到圭山,在那里,空气中参杂着泥土的味道,画画的时候听到的不是刹车声而是林子里各种各样的鸟叫,鸡鸣狗叫……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一种生存的环境,就像乌托邦一般。”

毛旭辉非常感恩圭山的恩赐,而圭山亦可说是他人生中的重要的起点之一。在圭山获得过巨大的宁静和深刻的反省,使他不至于被困在城市里没完没了的发牢骚,愤世嫉俗,没有被痛苦的生活过早的坑害掉。受圭山的启发,毛旭辉创作了《红土的恩赐》等一系列《圭山组画》,并且圭山创作一直持续。

现今:我为自己推开一扇窗

这个沙漠的后面是什么地方?

是另外一个沙漠。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年轻时的毛旭辉也有这样的感觉:“以前老是觉得山后面的东西更有魅力,地平线以外的东西更有魅力,所以看到地平线就很激动,那种激动像是对你的召唤,慢慢的现在我感觉有时候觉得身边的东西都可以画,就是这个创作的来源。”

《昆明组画》系列为毛旭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创作时期——不仅再现过去的主题风格,对个人创作历程重新审视;这也是对过去生活记忆的再现,个人生命历程的重温回顾。在将近二十多年追寻更崇高宏大的叙事语境创作路径后,毛旭辉重新回到个人生活的日常,不再坚持于新具象的象征或是表现主义的色彩,或是符号性批判性概念性的表现手法,而只是纯粹地表达深藏在他内心深处对昆明这座孕育他艺术生命城市的情感与怀念,单纯地记录生活中的平凡与真实。

历经了时间的磨练,浮沉也归于平静。毛旭辉感同身受:“现在画的还是比较个人的状态,因为确实我自己为自己推开一个窗,我也可以看看每天我会经过的一些街道,有的时候突然会觉得我天天散步经过的这棵树到底在绘画上是什么感觉,突然觉得画不出来的时候会指责自己‘你算一个画家吗?’后来就发现一个画家的情感或者是他的题材,或者说他应该去做的事情其实跟你很近很近,并不是非要坐着火车到很远的地方才可以找到。”

地平线的后面是什么,再也不那么好奇了,最好的风景就在眼前。

 


【编辑:冯漫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