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798 在众多人眼里,除了肩负当代艺术发展的使命外,也成了国内外游客来北京旅游观光的必经之处。当然798除了承担一部分展览外,也成了其他业界发布会选景的地方,在周六的798闲逛,您也会时常遇到娱乐界的大腕明星选址拍电影。在如今许多红火的电视剧里,我们都可以发现798的“身影”。在798艺术区里,您除了能看到众多的画廊分布外,还能看到成批的咖啡馆和创意小店,这让许多看着798一路成长起来的革命前辈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798真正成为艺术区也不过十年的时间,是什么让他在这10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作为第一批入驻798的艺术家于凡来讲,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经济使然。换句话说,798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结果。
十年前的798就是一个冷清的厂区
艺术家于凡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他所创作的雕塑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发现798并入驻的艺术家。2001年于凡正式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了位于798东北角的一间小厂房,当时的房租是每平米4毛钱,至此,于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当问及于凡为何会选择在798创建自己的工作室时,于凡这样说道:“当时798对我来说很方便,因为我当时在中央美院工作,由于刚刚搬到新校区,也没有工作室,而我又必须要一个工作室,所以就在那边做了。”其实早在1998年,于凡和艺术家隋建国等人就在798创作过,于凡告诉我们那个时候还不是工作室,就是由系里出面帮租的厂房,当时是由于要放大《抗战群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驻798。
在于凡的回忆里,十年前的798就是一个比较冷清的厂区,那个时候也没有画廊、没有咖啡厅、更没有商业小店,就仅仅是一个工厂而已。后来罗伯特在看了自己的工作室后觉得挺不错就将院内的一个回民食堂给租了下来并改成了书店,命名为“东八时区”。在这之后,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家和机构的入驻,798艺术区的规模才慢慢成形。
创意产业应该注重质量
于凡坦言自己在当时住进来的时候,一直都抱着随时可能会搬走的心态,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798确实不大给力,各方面条件也都不具备,而且在这期间,拆与不拆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798,直到后来由政府出面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于凡表示政府做这个决定是对的,798也在随后的日子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于凡看来,798形成今天的面貌,虽然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是在很多人心中都明白一点,那就是艺术家的工作室迟早都会搬走,但是机构只要合理经营便很少会有工作室的结局,因为它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这一点,于凡认为这是必然的,哪个国家都一样,艺术家租工作室,后来画廊进入,艺术家租不起走人,这是正常的经济规律,也不能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就是这么很自然的发生了。
对目前的798而言,它已经从原来的工业区发展成为现在闻名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区,除了画廊、艺术机构之外,各种餐饮以及小商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吐槽798的艺术发展已远不如前几年那样纯粹,这些商业化的副业也成为了很好的例证。但是在于凡的眼里,商业化后的798也不全是坏事,要根据商业化的高低来断定它对于整个798园区的利弊。而798目前这种商业化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店面比较乱,没有坚持走品质路线;而真正好的画廊数量也令人担忧。“在798艺术区。这方面应该慢慢地做,其实这也是经济可以做的事,就是去粗取精,不断提高品质。”于凡如是说。有消息介绍798要扩建,新增园区位于798南北两侧,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内准备改造并将全部使用。对于这种扩建,于凡认为其实目前798的规模已经足够了,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把质量提上去,创意产业最重要应该是质量,其次才是规模。
对于质量的追求是艺术家于凡在接受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纵观798十年来的发展,它的规模在全国甚至于国际范围内都是少有比肩的,但是如何真正把它做成国际上新、精、尖的产业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正是当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798从无到有,从拆与不拆再到今天的扩建,从艺术家的入驻到离开再到小产业的兴起,它们都见证了798艺术区这10年来的存亡变化,也势必会继续见证798之后的未来发展。
【相关链接】
【口述十年798】2002—2012:繁荣与问题共存的十年798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