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后能否被国际认可 2012-10-09 10:29:07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李晶 点击:
近期发布的2012年春拍报告中,“40岁以上油画、雕塑艺术家拍卖排行榜TOP10”里,近半画家均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在“2012春拍近现代国画家排行榜TOP10”里,也不乏徐悲鸿等海外归来的著名画家。“走出国门”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圈愈加明显的一种文化现象。

走出国门之后

俗话说的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至于和尚原来是哪国人却没几个人会关心。经念得好不好,也许原因不在于和尚,而在于大家都觉得外国的经好。于是去国外转一圈取取经就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不过更值得忧虑的是,大多数人出国不是去“取经”,而只是去“镀金”。“想要成名太简单了。第一,要善于自我增值。在国外办个展览,参加个研讨会,完成镀金之旅,中专生马上变身海归艺术家。其实,要乐于曝光、炒作。回国办展、制造新闻,在各个媒体前频繁露脸。最后,要利用好资源,和专业机构互惠互利。如此,何愁不红!”一位业内人士的玩笑话却道出现在“走出国门”的另一局面。看来镀金只是第一步,所谓的“自我增值”不是自身的修炼,而是要做好曝光和炒作,关键不是找个好师傅教功夫,而是找个好媒体和专业机构建立好关系,真是不知道这个“互惠互利”里藏了哪些的猫腻。

无可否认,中国艺术品市场尚有很多不完备之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在国内展出作品的艺术层次。但是偏偏有人固执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甚至中国的月亮放到外国也会变圆。“一般收藏者会觉得曾在海外办展的作品价值会更高。所以有些艺术家热衷海外办展,用这个履历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赵力认为,对此应该有辨识能力,不能以单纯的是否海外办展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一方面,海外办展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从行业角度来看也并无不可,这种提升自身市场价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海外办展除却市场的考虑之外,还有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层面。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带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代表着东方文化现象,那么这样的办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价值与扩展中国艺术品国际市场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其他一些因素,海外市场对于中国艺术品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如果国内的艺术品刻意去迎合外国口味,以降低或扭曲自身审美需求去追求接近外国评价标准,那么这种行为则值得商榷了。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能够体现出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品才是能够为国际市场所接受和肯定的,一味迎合只能是东施效颦,作茧自缚。

当然,具有成熟体系和规范运作模式的国外市场是值得国内市场学习的,国外市场所呈现出的很多作品也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珍品,国内作品走出国门,正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样,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关键在于这种“走出去”的水平与意义。正如海外归国当代彩墨画家、书法家洪序光所说,“现在国内艺术市场的状况不太乐观,很多画家是迎合市场,导致艺术作品水准下降。我觉得海外学习、办展是有必要的,其实国内的艺术市场空间也很大,只是还在摸索阶段。"

艺术之路是一座宝塔,得一步一步的攀登,练成好的基本功才能向更高挑战,不付出真功夫只期待一夜成名,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单纯的海外镀金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投机取巧,反而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