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神秘之城的钥匙—著名青年画家刘家华作品印象 2012-10-19 11:38:41 来源:《现代青年(细节版)》2012年06期 作者:雁西 点击:
刘家华的画使人过目不忘,进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地震和坍塌。我惊异于他的思想、灵感和才华,并且保持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坚硬和个性,更为可贵的是他艺术中透露的使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这个年轻的画家,就像是一个传说,虽源自艺术范围之内,但他图式的空灵性超越了传说本身。

红城记  布面丙烯 300X220CM  2012

红城记  布面丙烯 300X220CM  2012

中国城 100X100cm  布面丙烯  2010

中国城 100X100cm  布面丙烯  2010

这个时尚和锋锐的艺术家,好像横空出世,令我眼前一亮。

刘家华的画使人过目不忘,进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地震和坍塌。我惊异于他的思想、灵感和才华,并且保持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坚硬和个性,更为可贵的是他艺术中透露的使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这个年轻的画家,就像是一个传说,虽源自艺术范围之内,但他图式的空灵性超越了传说本身。这种从来没有人画过的画,很快博得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当然,他的传说和虚无总是基于现实的土壤,我不想了解他怎么画出这样的画,而是想了解他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这种图式的讽刺意味,在看似简洁、寂静、庄严的具象之中,深层地传递了他的思考、探索和观点。这种生命信息的时间性、当代性,使得刘家华的艺术价值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性。那么他的神秘之城在哪儿?城里究竟有什么绝世珍藏?看过刘家华作品的人,基本都有对其作品的印象和感受。先来解读这位时尚艺术家的“使命意识”。艺术家是否有“使命意识”,即是否具有铿锵有力发出声的内力,这种强大的内力往往决定艺术家能走多远,能否出伟大或者不朽的作品。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使命意识”的艺术家。初读刘家华的“红城系列”作品,从画面看上去似乎在表达楼宇或者城市的毁灭和消失,当仔细并慢慢深入其中,就会发现那是对城市记忆的挽留和唤醒,是借有形的红城,呈现城市风景的经典之美,是历史之城文化意识的一种影像的瞬间永恒,是对都市人生存环境的焦虑和迷惑。“红城”作为都市生活的家园,随着都市工业和欲望之城的浮现,纯净、本真的“红城”家园逐渐消失,在时空中的悬挂和延伸生存的疼痛。这是东方都市体验的升华,将自身的文化特征融入时代文化元素的语境里,不仅仅是对城市变迁和拆除的批评与讽刺,更是对现实都市丧失文明和基石的无奈。在这种镜像中的人群“无路可逃”,在这种时空中的人类“无家可归”,陷落的是城池,流失的却是灵魂。刘家华把“倾城”的画面尽量损耗到视角的惊恐程度小些,但看完之后,仍久久不能摆脱,因为画面在不断地延伸,使人类寝食难安,艺术的效能通过危机和忧患从而完成。重寻桃花源的作品系列,试图回到陶渊明的理想主义的“桃花”境界,试图摆脱利益、贪婪,试图对信仰、价值重新建构,以千疮百孔、分崩离析表达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沧陌的痛惜。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体现了艺术家的严谨和勇于担当。

再来说说这位锋锐艺术家的“哲学意味”。 能够发现,刘家华的画不仅仅是画,还是一幅幅阐明了其艺术哲学的图式语言,或许是缪斯赐予他的灵光和人类的礼物。看他的画,就像获取了通往神秘之城的钥匙。作品的哲学情结以及城市发展信息之密集程度,使得这种迅速或者准确的理解无法立即实现,这种理解的感悟不亚于他绘画的程度。人类的生存哲学和时空在特定的时代往往决定人类的高度和文明,而艺术凭借图式语言实现哲学在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这种探寻就像穿过雷电的闪击和雷声的炸响,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艺术家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观点上,而是透过创作经验和娴熟的技巧,把文化底蕴、历史价值囊括在自己的图式里,表现城市的躯壳,看似空洞的楼宇却是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对主题群体的介入和把握。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其中蕴含的意蕴和价值。红城和中国城市系列作品,大多构图像是艺术空中的城市,飘渺的仙境、正在倒塌的古楼宇、墙面已经风化碎裂,比小孩玩的积木还易碎。那是一片碎裂的景象,木柱在摇摇晃晃,人群无处可逃,或依墙缝,或攀瓦檐,指示标、摄像头、公共汽车、沙发等现代物品的闯入,是矛盾、对比和挣扎,像一面镜子,照进了历史进程的影子,是华丽外表的昙花一现,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人类也无法权衡自己。那根红绳拴不住城墙,也拴不住时间,同样拴不住自己的心灵。

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思想和神秘的维度更让人感动,这种感动,使我们不得不认为,刘家华表达的真实和虚无,已经稀罕至极了。艺术家获得名声和尊重,靠作品而不是别的,刘家华的作品必将被我们这个时代铭记。

 

【相关阅读】

刘家华联手中方角画廊 “颠覆”你的都市想象

倾城之惑——刘家华个展盛世天空美术馆开幕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