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音乐爱好者都知道,在互联网上寻找新歌有许多方式,可以在数字播放列表中滚动查找,或者使用诸如潘多拉(Pandora)的流媒体音乐服务等。即便想看电影,诸如Netflix等影片的提供者也会将影片分为喜剧、浪漫剧、动作片等多个类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自动化的指南来帮助艺术爱好者在网络上搜寻、欣赏、推荐艺术品。
一个名为Art.sy的网站近日正式上线。Art.sy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免费艺术品图像数据库,或者说一个在线艺术欣赏指南。Art.sy的创建灵感源于那些沉迷于一些图片网站的用户,他们乐于通过计算机,花上几个小时来浏览全球知名的油画和雕塑等,毕竟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
质疑 到底谁负责筛选?
经过两年测试并获得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后,Art.sy如今希望成为视觉艺术市场的潘多拉或Netflix。
通过与275家艺术馆、50家博物馆和慈善机构合作,Art.sy已经存储了2万张艺术品图片,该项目被称为“艺术基因工程”。但随着该平台的拓展,Art.sy也引发出一些问题,如数字分析如何适用于视觉艺术?计算程序真能阐释艺术吗?
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Robert Storr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的服务太过依赖数字信息,到底谁来负责筛选?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之后的文化假象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样的服务是不会得到用户认可的。”
分类 给艺术品贴上标签
无疑,这是一项高成本技术。这项服务如果想获得成功,计算机必须要被赋予专家级的判断力。比如,通过机器代码能够判断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和现实主义的画作有何不同。
在该项目中,34岁的艺术与考古学博士Matthew Israel领导着一支十几人的工作小组,来决定这些代码如何被应用。其中一些标签极具客观性,如历史阶段和地区,形象的还是抽象的,属于立体派、肖像还是摄影等。
而其他标签则相对主观,例如,对于当代艺术,Art.sy管理者会附加一些注释,如“全球化”等。“当代记忆痕迹”的标签被分配给了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和摄影师Matt Saunders。
毕加索作品则被冠以“立体派”、“抽象派”、“西班牙”和“法国”等标签,这些标签在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和搜索到。Jackson Pollock的作品则被冠以“抽象派”、“纽约学校”等标签。
在网站提供的目录下,每一位艺术家都被按照各自的受欢迎程度进行1至100的排名,比如在流行艺术家的分类中,Andy Warhol当之无愧地被排在首位。网站内部的软件还可以帮助读者用最基本的信息过滤艺术品的质量,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用户手中。
目的 让艺术品产生联系
简单来说,潘多拉(Pandora)无非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音乐基因计划”,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一些相关类型的曲目,但是Art.sy存在的目的则是让全球的艺术品产生联系,或者说让它们存在于同一个目录下,用户可以一次性看到大英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馆等多个博物馆、艺术馆的作品,甚至连美国的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学会”都有作品在该网站。
25岁的Carter Cleveland是Art.sy的CEO兼创始人,网站创立之初,他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由于找不到一张适合的图片来装饰宿舍房间,就梦想成立Art.sy。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并得到了默多克妻子邓文迪、谷歌董事长Eric Schmidt和Twitter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等人的资助后,这位青年才俊开始追求自己最初的梦想。
Carter说:“对于拥有互联网连接的用户来说,全世界所有的艺术品此刻都将免费向他们开放。”但目前,距离收藏全世界艺术品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谷歌的Art Project工程项目相比,Art.sy的数据库规模仅为谷歌的一半。
评价 培养新手艺术品位
纽约Cooper-Hewitt博物馆数字和新兴媒体主管Seb Chan称,像Art.sy这样的网站,其目的不是要取代博物馆、艺术馆或图书,而是要帮助公众,尤其是艺术新手,培养和发展其艺术品位,“对于那些已经将互联网视为生活中一部分的人而言,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艺术品浏览方式。”
警惕负能量
贴“原作”标签,“抄底价”售卖
网络时代,我们或许可以顺应时代在网上“淘”点儿好货,甚至淘点儿艺术品。但是,如果荷兰著名画家伦布兰特的一幅原作只售价900美元,而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的签名作品只售1250美元的话,你还会以为自己是“捡到大便宜”吗?
苏富比拍卖行里的一幅毕加索作品前不久以超过一亿美元的价格竞拍,而网购者却能找到花450美元就买到一幅“原作”的地方,要知道,450美元甚至买不了一双名牌鞋。
每天都有人掏钱买假货
现今,每天都会有大量贴着“原作”标志的艺术品以“抄底价”在网上售卖,而每天都会有人心甘情愿掏钱购买。这些作品无疑都是伪造的,之后又被贴上一些误导性的标签。这在业内专家看来并不稀奇,但是这种欺诈行为在艺术市场上一直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在每个国家都如此,我接触的艺术家都对假艺术品无能为力。”阿尔贝托和安娜特·贾科梅蒂基金会Véronique Wiesinger董事Véronique Wiesinger表示,“我们刚在网络上发现了2005件贾科梅蒂的仿造雕塑,仅仅在互联网上就有如此之多的仿品。”
在过去几年里,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艺术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膨胀”,看起来“人人都可以买得起艺术品”的目标正在实现,但是艺术市场却更像一个吵吵闹闹的“集市”,对艺术品充满无限向往的人都会遇到几个经验丰富的骗子。根据近期美国几所权威大学的调查数据,在ebay出售的亨利·摩尔的小型雕塑中,多达91%的作品都是假的。
无奈之下,贾科梅蒂基金会决定联手国际现当代大师联盟寻求法律保护,打击不断流通的假冒艺术品。
未经授权的复制品居多
购买艺术品可以寻求很多正规渠道,包括艺术家开设的个人网站或者画廊的在线商店。而假货仍然遍地都是,最常见的就是那些未经授权的复制品,有的还仿造艺术家签名,这样一来,一张非常便宜的海报就能因为“亲笔签名”而变身“限量款”,卖出非常昂贵的价格。
在线艺术品往往都有所谓的“鉴定证书”,而业内专家称,这些证书通常无法确定其真实性,“除非这是艺术家或者授权经销商亲自开出的。”
买家有时“自欺欺人”
常常网购艺术品的James Stow先生近期又淘到了宝,他以249.99美元的低价格买到一幅伦布兰特的作品。如果你问他,如何知道这是真品?他会告诉你,“我看了伦布兰特的作品目录。还有,我有20年的经验,能分清真迹和仿造的伪作。”
“你或许认为那些频繁出售假货的商家会遭遇无数谩骂。”artbusiness.com掌门人Bamberger先生表示,“事实上消费者无法评估商品的真实性,于是他们的评判标准就在于,商家是否小新包装,是否及时发货,是否及时解答买家疑问。如果这三件事做得好,他们就会给商家很高评价。”
当然,一些买家对于自己买了假画这事儿心知肚明,至少这些仿制品看起来也还不错,还能让家里多些艺术气息。Bamberger先生表示,“很多人是忠实的网购者,他们会逢低买入,认为自己捡了大便宜。如果你打算买一幅假画并坚定它是真迹,你也会为此感到很高兴。”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