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青年艺术家 2012-11-03 10:31:16 来源:德美艺刊 作者:李国华 点击:
冷战结束后,两种意识形态和权力集团在全球的极端对抗也随之消失,全世界走向一体成为可能。而不断发展的全球贸易、日益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网络及通讯设施,更是将这个地球链接的越来越为紧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距离被大大缩小。

冷战结束后,两种意识形态和权力集团在全球的极端对抗也随之消失,全世界走向一体成为可能。而不断发展的全球贸易、日益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网络及通讯设施,更是将这个地球链接的越来越为紧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距离被大大缩小。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全球进程也大大提速。在当下,拥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视野成为了在未来判断问题必不可少的准备。

在文化问题上更是如此,狭隘的、封闭的民族或地域文化观正在日益暴露其问题和显得不合时宜。而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艺术界也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正如我们看到的,在全球各地不断举办的艺术展览或博览会上,各色皮肤的人种和操持着不同语言的人群在进行着愉快地交流。一些国际性策展人则过着游牧般地生活,他们在世界各国来回巡游,寻找各自展览主题下需要的代表艺术家。而从展览平台上看,无论是老牌的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还是新生的哈瓦那双年展、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韩国釜山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柏林双年展、横滨双年展、布拉格双年展等,这些以所属城市命名的展览也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家展示、表演的舞台。

面对这个新的艺术世界,中国的艺术家们如果只是将他的视野局限于本土,显然将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立志于在新艺术(当代艺术)中做出成绩的艺术家。由于中国的新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发以及很多思想资源都源于或借重西方或国际文化,所以当代艺术诞生至今都与西方以及国际文化圈保持着密切地联系。并且我们知道在1990年代,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一批从“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中走出的艺术家取得今天的成绩,正是因为他们在国际艺术大展中的频频亮相以及他们被国际学术和美术馆系统的接纳。而徐冰蔡国强黄永砯等被世界认可的国际当代艺术家,也得益于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国际艺术圈的深入了解。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开放程度的扩大,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仅来自世界的各种艺术活动以及展览纷至沓来,在世界各地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也在不断地举办。

在这种境况下,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们既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多的要求。事实上,较之于中老年艺术家们,以70、80、90后为主的青年艺术家应对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文化转变拥有更多自然的优势。他们生活于并经历了在中国对外的开放、市场的发展、消费社会建立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国际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上世纪纠缠和困扰中国文艺界的所谓东西文化之争,在今天事实上已越来越趋于平淡。因为当下中国的文化格局,中外文化显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出版、通讯、交通及网络的发达,也为青年艺术家们带来了丰富而详实的国际艺术讯息。甚至在学校期间,他们就能够聆听到国际一流艺术家的讲座,或者与国际策展人进行直接地交流。丰富的画册及图书资源,也会令中老年艺术家们心生羡慕。并且在整体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帮助下,他们的作品参与国际展览、他们个人前往他国学习,也变得相对容易与简单。

硬件设施提高的同时,对青年艺术家们艺术创造实力的要求也大大提升了。熟悉美术史的人知道,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国画”,就开始逐步丧失其曾经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而孕育中国画的农业文明,在中国逐步转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为减弱。出现在1978年以后的中国新艺术,虽然在艺术市场中的分量,还不能与国画相提并论,但因为其鲜活性以及与时代的紧密相连,它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大大好于传统绘画,只是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今天的角度回过头去观看,无论是伤痕艺术、星星美展、无名画会还是稍后更大规模的’85美术思潮运动,期间产生并流行的作品,大多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不够精到,观念尚未成熟,并且很多作品源于对西方艺术的一种简单模仿。到了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在观念和手法上开始趋向于成熟,它在国际间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与关注,一批被栗宪廷归类为政治波普或玩世现实的艺术家开始频频出现在国际性的艺术大展中,乃至进入西方美术馆的收藏系统。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艺术家作品被国际社会的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以及共产主义的猎奇心态,典型的代表是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和徐冰的假中国汉字。当然,艺术家创造性不可忽视,但无论如何信息的相对闭塞与不对称,是中国新艺术最初在国际间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因素发挥的作用,在今天已经不断地被减弱,全球化的脚步正在让地域文明的特色越发失去其因神秘而带来的魅力。

很显然,在因为文化独特性带来的创作素材,青年艺术家们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弥漫于全球的消费文化以及不完全自由的政治状况,也给中国青年艺术家们带来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相比较中老艺术家们拥有的明确文化目标,从整体看新一代的青年艺术家们似乎失去了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种“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在全球蔓延,自由贸易、消费文化是它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不再被放到最重要位置,利润的最大化是唯一被真正关心的问题。一方面,它给世界带来了更多地沟通,先进文化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益处。但其趋利性的特点,也给世界带来了破坏,并由此造成了社会的裂痕,艺术世界也难逃脱其影响。出于打破地域的政治文化造成的贸易壁垒,持有“新自由主义经济”观点的资本家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支持了艺术展览、博览会、美术馆的不断地举办与扩展。但同时,与商业文明过度结合的世俗文化开始不断地侵袭着艺术圈,再加之一些地域的特殊政治状况,缺乏经历的青年艺术家们面对这一社会情境往往会迷失自我。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不断加深的国际化语境,给青年艺术家们带来的是不同于过去的世界和更加丰富、广阔的舞台。而在新的语境里,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需要提醒的是,青年艺术家们需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保持警醒,对艺术和现实的关系需要时常保持反思和探究。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