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育 传承创新 国际合作 2012-11-05 11:03:09 来源:美术报 点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令约翰·斯蒂文(英国全国美术与设计教育协会主席)庆幸的是,文化的全球化还处于有限的状态,还未达到完全的文化全球化。

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

保护文化多样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令约翰·斯蒂文(英国全国美术与设计教育协会主席)庆幸的是,文化的全球化还处于有限的状态,还未达到完全的文化全球化。美术教育是否也要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一部分?这是值得思考的。

约翰·斯蒂文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应当是我们时下考虑的焦点。我们应该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我们相信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在全球化力量完全改变我们的世界之前,要对其有所控制。尽管我们不确定是否有控制的能力,但我们除了尝试没有其他的选择。

约翰·斯蒂文说,我们可以预想到,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文化的混杂和文化的融合。但是,如何帮助学生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面对不可预知的世界?比如,像迪士尼这样一个艺术,或者美猴王的形象,如何通过美术教育进行全世界的传播呢?在英国艺术全球化发展教育协会,约翰·斯蒂文会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经验,同时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探讨艺术的全球化,而不是通过拒绝方式进行探讨。因为全球化思潮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控制的,所以需要通过全世界的共同努力,让大家对文化进行理解,并且建立更好的文化包容性。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主席郭祯祥女士也认为,在未来的教室、职场与全球沟通网络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的族群,必须彼此合作。必须了解、尊重不同的全球观和世界观,当代的艺术教育必须要着眼于全球思维上,才能引领当代的艺术教育的趋势。

传承传统文化

从教科书开始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教科书是连接课程和教学非常重要的桥梁。2001年7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鉴于教科书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和她的研究团队,对于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对孩子们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研究起源于当下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在中国情境下教科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科书研究迫于眉睫。另一方面,是中小美术课程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国际化、多元文化的进程而不断地变化,为了积极应对这些变化,研究亚洲各国传统文化在中小美术教育刻不容缓。

通过对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发现:在各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均有大量传统文化的图例,覆盖各美术门类,其中以近现代传统文化的图例为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图例中,绘画的图例居多,而日本和新加坡均以工艺的图例居多。同时,在中国大陆人美版教科书中,对传统文化持肯定的态度和继承的观点,侧重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日本文教版教科书中更为强调创新、与时俱进的动态的传统文化观;新加坡美术教科书中注重掌握传统工艺的技法后迁移到其他类型的美术创作中,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传统文化观。

钱初熹教授认为,全球化已成为一个现实,各国文化共融共生非常重要。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深切感受到潜伏着的危机。为了磨出通过学校美术教育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新途径,钱初熹教授认为除了静态地展示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该从动态的发展观,批评观,多元文化观的角度出发,编写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钱初熹教授认为,对传统的真正忠诚并不等同于单纯地保持传统,而在于维持传统的连续性。有时候会问我们要拿传统干什么,在所有可能的答案中我们选择这样的一个:传统可以帮助我们再一次想象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师范生学不好,自然也教不好

解决“高师”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课程改革,但在高等师范美术教师教育方面一直滞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大根认为,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师教育从产生到至今一直没有得到健康发展。对于高师教育问题,在各种职后培训或新课程培训中,培训专家 “满嘴新概念,一派老方法”,依然“一言堂”地作报告。所以,中小学教学方法未能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后简称“高师”)没深入研究并推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师范生没有学习、体验和模仿先进教学方法的机会。

从事师范美术教育教学已经30多年的张道森教授对于师范美术教育也深有体会和感触。他也提出了一些长期存在,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高师教育问题。如: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长期偏离“师范性质”的现象;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长期存在学科本位问题。受美术院校影响明显且难以改变问题;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目的”不明确,缺乏对中小学美术师资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认识与实施教育。毕业生专业知识综合性差,教育知识与教育能力薄弱,师德素质、美术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目标、原则、方法缺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的问题;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素质”存在问题;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混乱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2011年颁布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等不断地对高师提出新的要求,高师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

王大根教授强调,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要求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性的。有“情境”,有“协作”,有“对话”,有“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四大构成要素。同时,还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环境”,处于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关系,并且互相关心。即教学是师生之间以“爱”为前提的心灵沟通。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充满爱心的学生观,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和组织技能,与全班学生形成心心相印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活动进入相互信赖的良性循环。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