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典作品 废墟
现场艺术(英文:Live art),又译为临场艺术或即场艺术,是一种非戏剧表演的艺术形式。它源于视觉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超越,强调当下的、在场的、真实的、不拘形式的表现(注1)。展示手段丰富多样,综合性、观念性极强,即融合了表演、行为、声音、装置、网络、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又明显的区别于以上各种形式,即是个人化的作品,又可以是群体参与的作品,属于“流动”的艺术。90年代中期国际艺术界提出了“现场艺术”的概念,在此之前行为艺术、影像艺术、声音艺术已经兴起,但各自独立。现场艺术概念的提出涵盖了以上艺术形式的所有特质并模糊了相互的边界,是一种更让人兴奋的艺术形式。
当下你所在的空间里持续展开的艺术品,称之为“现场艺术”。现场艺术应具有时间性、空间感、互动和偶发这四个特质。
时间性
时间对一件“流动”的作品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都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而行为、影像、声音艺术也具有时间性,均可称之为“流动中的艺术”。这里所指的“流动”是作品呈现的全部过程依附于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绎。
“时间性”决定了现场艺术作品随着时间的消失和空间的转换而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内容持续变化,逐步推进,产生不同的效果,有运行轨迹可寻。时间决定了作品“持续展开”的概念,它的展示过程不同于绘画、雕塑等静态展示方式。没有时间即没有现场。艺术家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在时间的分秒变迁中,作品持续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流动”的呈现是具有时间性的关键特征之一。
不仅仅是行为、影像、声音艺术具有现场的概念,某些大地艺术的作品也有时间的概念,是现场艺术,克里斯托《飞篱》、史密森《螺旋防波堤》、德.玛利亚《闪电原野》都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呈现出不同效果的特征。
空间感
作品在特定的空间内展开。一件具有时间性的作品必须在特定的空间内展开。即使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空间也应具有不同的特征,时间、地点改变了,艺术家的心态也应该有不同的感觉,我见过一些行为艺术家,同一件作品每次做都一样,好像是在复印作品,不是在做现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人文和地理特征,不依据特定的空间来考虑作品,就像是事先排练的表演,到哪个剧场都可以拿出来演,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具有现场艺术的特征和魅力。
和空间相对应,利用空间、环境、特定目标来考虑作品,甚至改变现有空间的属性,将空间巧妙地纳入到作品里,就具有了“现场”的特征。这里所指的空间即是具体的地理特征,也指周边环境(包括其地理环境所代表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室内、室外、空中、水下、地下等都有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均可纳入空间的范畴加以讨论。
互动
现场艺术的互动是其又一重要特征。互动的概念即包括作品--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现场的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观众、参与者、艺术家都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观众不再成为轻松的旁观者,而是要参与到作品中,真切的感受作品,触摸艺术家的情感,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才是互动的真正意义。艺术家利用现场的空间、材料完成作品仅仅是方式之一,设定的情节展开也只是一种形式,最终是要影响到观众的情绪,不仅感动自己,更重要的是触动观众,带动他们的情绪参与到作品之中。可能是一对一的互动,也可能是群体之间的互动,利用煽动性的手段激发观众自觉的参与到作品当中,并为之感动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体验过程。
互动包括了作品和空间的关系:和现场空间的互动,和现场材料的互动,和现场观众的互动。
偶发
由于现场作品时间的流动性,空间的多变性,互动的不可控性,现场过程的偶发和结果的变异成为必然的现象。特别是现场可能固有的杂乱环境和观众热情的参与,作品在展开的过程中不再遵循艺术家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来发展,必然导向不可预见的方向、不可知的结果,这也正是现场艺术的独特魅力,使人心醉入迷的地方。
所有以上特征,集合了现场艺术的表现方式,或具有这样的,或具有那样的,既不是这样的,也不是那样的,到底是怎样的?你必须亲临现场,才能感同身受。仅仅观看资料和文献都无法体会现场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无法被他感动。现场艺术的“在场”及其重要。我和Sophia kidd一起策划的《频率》现场艺术已经完成第四回,我们不断强调艺术家作品的“在场”感,每次活动均是一次性的现场体验,拒绝重复发生的作品出现,不论是行为、影像、声音、诗歌均强调现场的特质,强调艺术家和观众的沟通,更强调和观众的互动参与。今后还会尝试纳入多媒体艺术的形式。
2012年8月20日。成都。星河
(注1)引自《维基百科》
【相关阅读】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