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拍事 在你身边——探访香港广东艺术市场 2012-11-08 10:46:36 来源:《看艺术》 点击:
相对于春季拍卖开始前圈子里的忐忑与不安,显然人们对于秋季市场要镇定的多,调整的行情走势已经被大家所认同,小涨与小跌仿佛就不是那么让人在意了,更让人们在意的是今年市场里大事、小事所传递出来的某种信号。

外焦里嫩还是内外一样嫩?

同春季一样,秋季中国艺术品市场同样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抛开人们所谓的资金问题不讲,市场中最令拍卖公司和买家们HOLD 不住的就是市场不好导致藏家惜售,不肯出货了。君不见现在市场中拍卖公司上拍的大多数拍品都眼熟,似曾相识么?这在大多数藏家眼中,是导致市场调整和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面对同样的状况,人们对秋季的期望值也保持在一个相对冷静的位置。随着作为风向标的纽约拍场和香港拍场相继进行的拍卖,“内冷外热”一词逐渐被用来形容内地市场和香港、国外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市场真的如此么?

去海外市场“捡漏”

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从上世纪9 0 年代初开始到当下也不过短短2 0 年时间而已, 但中国艺术市场这些年来的发展速度和如今的规模却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更为庞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艺术市场无疑成为了海内外艺术市场从业者们眼中的香饽饽。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内地文物艺术品的资源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中买家的需要, 海外回流逐渐成为了市场中特色门类之一。在今年拍卖开始之前, 几乎大陆拍场之上,“ 海外回流” 的拍品数量已经占到了近乎三成,藏家们对于“ 海外回流”作品的青睐显然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在此情况之下, 不少公司都纷纷开展海外征集业务,试图将“ 海外回流” 作为未来市场发展的新中心。但年初爆发的艺术品“ 查税风波”就像是冷水一样泼在了人们的头上, 有了税务方面的种种尴尬, 拍卖公司在运作“ 海外回流” 的时候难免束手束脚,这也让热衷于“ 海外回流”的买家们尴尬不已,是出手还是不出手? 买下了如何带回国内? 这些都是横在藏家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但面对高达5 0 % 左右的利润, 依然挡不住人们对于“ 海外回流” 的热情,这几年不断出现在海外拍场中的国人身影就是最好的证明,每季纽约拍场的中国艺术品专场内,出手阔绰的大多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从积贫积弱的晚清民国至今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一直是处于外流的状态。这当中不乏在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圆明园所掠走的数百万件珍贵的文物艺术品。上海收藏家颜明在谈到百年来文物流失时说道:“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法军司令弗雷驻扎在景山,将寿皇殿存放的清朝历代帝后肖像和印玺全部运回法国,一些献给国王和王后换了勋爵头衔,还有些半买半捐给他的朋友吉美( 吉美博物馆的创始人) , 我在吉美博物馆看到一玻璃柜的雍正珐琅瓷,按现在市场价格能达到上百亿元人民币。还有些是通过合法的和非法的交易或走私出境的,比如敦煌的经卷精品多数流失海外,文物商人卢芹斋将昭陵六骏中的二骏走私到美国,拿我用功最勤的古代书画来说,珍贵的宋元书画流落海外的,不会少于留在国内的。几天前亮相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清代功臣像,原藏在中南海紫光阁,它们如何流出宫廷远赴海外, 至今仍是个谜。”近年来人们除了对内地拍卖公司的海外回流专场格外热衷之外, 去海外直接参与文物艺术品的竞买也是内地不少买家的选择, 但去海外市场购买艺术品, 前提是有宝可买, 中国流失海外的艺术品不计其数, 这人们热衷于去海外“捡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内地买家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人的影, 树的皮, 中国买家在海外市场中的口碑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好,拍场中不断曝出的拍而不付款的现象屡屡发生。近年来最典型的是两年前英国一家小拍卖行将一只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拍出了约合5 . 5 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卖家兴奋得当场晕了过去,但直到今天也未收到拍卖款。现在欧美的拍卖公司要求预付2 0 万美元或1 0 0 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 主要针对中国买家。西方国家的诚信体系健全,一旦因为诚信原因被起诉,往往会面临禁止出境和冻结财产的情况,而国内法律则没有这样的威慑力,很多收藏家会碰到东西卖出去款项却收不回的尴尬,不少中国买家也将此习惯带到了国外拍场, 显然有些“ 水土不服”。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