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原:商业驱逐艺术是伪命题 产业型文创园稀缺 2012-11-09 16:58:50 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作者:葛翠
2012年11月8日,“园区的力量”系列沙龙聚焦“文化园区的运营与发展”,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主任邓中原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序幕刚刚拉开,当前的文化园区多为面向大众人群的消费型园区,而产业型、总部型的文创园区仍然稀缺。

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主任 邓中原

2012年11月8日,“园区的力量”系列沙龙聚焦“文化园区的运营与发展”,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主任邓中原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序幕刚刚拉开,当前的文化园区多为面向大众人群的消费型园区,而产业型、总部型的文创园区仍然稀缺。

据介绍,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位于北京著名的画家村宋庄,占地2300亩,是宋庄最大的项目。随着宋庄建设力度的加大,艺术家对生存成本和环境存在担忧,邓中原指出,拆迁后的六和村将建成六和居,以产权交易的方式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商业驱逐艺术,其实是个伪命题”。

缺乏产业型文化园区  动辄百亿投资多为噱头

记者:如何看作家莫言故乡做万亩高粱文化园的事件?

邓中原: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园区不是多了,而是不够,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刚刚拉开,正在起航阶段,远远没到扼杀的阶段。文化产业虽然数量不算少,但是好的不多。

表面上看,文化产业热热闹闹。实际上,现在国内的文化园区,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更多是内容产业或者消费服务业的形态,面对的是大众消费人群,而产业型文化,总部经济型文化,少之又少。它对经济的带动力,对产业、城市经济的影响力,对国家软实力和品牌的原创力提升得很有限。我认为,文化园区还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另外,现在国家对经济投资行为的立项其实很严谨,作为政府是不会随意投资的,基础建设包括铁路、交通等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第二个,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人也很谨慎,对资金风险、未来成长、商业模式都有严格把控。其实,所谓几十亿、上百亿很多都是噱头,并不一定真正投入这么多。  

转型需求驱动  地产恋上文化 

记者:不少地产商进军文化园,应如何解读其原因及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邓中原:对于房地产市场,我认为现在有两个转型和变革,一个我认为传统的房地产业,卖方市场已经结束了,由卖方市场转到了买方市场。传统的供给模式、建设方式已经不能被市场接受,必须要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品牌,这是第一个挑战。第二个,传统的低水平的住宅市场已经爆炸性扩张,要向更多元化的地产产品类型转变。包括城市商业地产,也包括文化地产。有一些房地产公司投资人现在转向了园区的建设,园区的开发。

实际上,园区的空间载体给地产就是一个建筑空间,它承载的是用物理的空间来承载园区的建设,文化类的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地产运作,大型地产商向综合性方向发展是正常的。

我认为,一些综合性的、有品牌的、有诉求的、对自己有要求的地产公司、地产集团和文化企业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对接,参与一些文化园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商业驱逐艺术是伪命题

记者:我关注到一些文化园区的早期艺术家因租金上涨而离开艺术区的现象,艺术和商业之间是否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邓中原:我认为商业驱赶艺术这是一个伪科学,伪命题。

798、宋庄,当时的颐和园是带有另外一种含义。宋庄的艺术家现在也有一种担忧,整个宋庄文化创意集聚区要大发展、大投入了,艺术家的生存状况要恶化了,现在有这样一种声音。

国家时尚创意中心在宋庄,是宋庄最大的一个项目,占地2300亩,现在六合村已经拆平了,我们说六合村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我们六合的名称一定要把它永远的留下来,所以在我们区域里,针对艺术家需求,我们创设了一个新的产品叫做六合居,成为我们一个主导产品。

现在很多艺术家在宋庄签约的时间很短,一般在三年或者五年,和村组织签的。为什么呢?因为市场物价价格会调整。我们来了以后,我们打造这样一个适合于创意人群的建筑空间,艺术家就可以有产权,也可以有产权的方式来交易。在这里可以安心进行创作,可以形成产业链,也可以和其他产业对接形成新的商业模型。

所以我们跟宋庄的艺术家进行了沟通,经过充分的调研,双方得到了融合和理解。现在,我们交了很多艺术家朋友,他们很期待这个项目快速启动。

自发与新建共存

记者:文创园区聚集创意人群,是否有好的经验?

邓中原:关于在原有遗址上做文化园还是在新区做规划,由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取决于某些人的诉求。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更多是在原有的遗址上来形成艺术家和艺术创意资源的聚集,但是,也有规划的新型文化园区,这一方面案例也不少,比如BBC英国新闻中心就完全是一个新的规划。另外,像世界上影响非常大的西班牙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曾经辉煌过,但是又衰退了,它就是政府主导的一个新的巨大的文化产品,并带来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这一方面成功的案例非常多,在中国,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工业遗址并不丰富,像石景山首钢已经在做文化园区,但类似的并不多。同时,自然形成的文化集聚也很有限,有些体量并不大,形成的影响力也不大。

在中国,打造园区最早从科技园区,从工业园区开始,中国是世界上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科技园最多的,也是发展最好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最大。我想,在中国,有组织、有规划的打造新的产业园区,是历史给我们中国的一个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怎么样来和文化资源对接?不是驱逐它,而是更好的组合和发展壮大,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在国家时尚创意中心,我们有一句简单的表述,“思考者之家,创意人的乐园”。创意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在这个园区里面,我们要让这些思考者,形成产业链条,大家彼此之间形成跨界,形成互动,形成效应叠加。

在园区中,我们建立了创意的生态的体系和系统,有很好的城市配套和服务配套功能,经过了国际顶级设计机构和创意大师的打造,以及国内的第三方的机构的专业咨询,应该说,这一套模式已经出来了,并且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