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位置,全年一共诞生成交单价过百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774件,其中包括三十余件亿元天价艺术品和全年世界价格最高艺术品。艺术品投资收益率虽然长期以来在各种投资品种收益率中名列前茅,但由于其对艺术鉴赏能力和资金要求的门槛较高,只能成为少数富裕阶层的游戏。在中国火爆的艺术品交易大环境下,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应运而生,它通过扩大社会公众的艺术品投资渠道,运用反艺术规律的运作手法,做了一次大胆的冒险,扩展了艺术品投资的参与面,它起初失控的致富效果和后期前途未卜的存在状况,宛如一幕幕情节跌宕起伏的悲喜剧,把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投机情态演绎到极致,堪称2011年世界艺术品市场上演的“最疯狂的事件”。
中国制造的“文交所”
2009年6月,全国首个文化产权交易所在上海揭牌,随后,各地的“文交所”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如深圳、成都、广东、厦门、郑州、山东、湖南等省市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也分别挂牌运营,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文交所”已达78家。这些先后涌现出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专业化综合性服务平台;二则是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为代表,发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实物艺术品份额合约平台。
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品收藏体制和金融体系发展十分成熟,多年前即开始产生与艺术相关的投资、理财服务:即在尊重艺术价值客观规律的前提上,将艺术品投资作为一种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行为,类似不动产增值项目,降低资产的缩水风险,甚至获得一定的回报。然而,把艺术品拆分成份额金融交易品,显然是一种中国式的野蛮资本行为,它借用了金融证券的交易模式,把艺术品拆分后按份额享有的所有权公开上市交易,这一做法降低了艺术品投资的门槛,使得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普通民众也能参与这种投机博弈,其目的在于设局豪夺一般民众手中的财富,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过去的“集邮泡沫市场”和“蚁力神”事件,因为它们全是经过官方审批的合法化行为。可以说,艺术品的股票化是一种违背艺术品价值规律和不符合证券交易规则要求的行为,它的拆分从一开始便显露出金钱游戏阴谋的端倪。
由于艺术品股票与金融股票的异质,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无法获得金融证券理论的完全支持,很多细节模糊不清,在组包、定价、交易和退出机制上都存在漏洞。国内目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古代艺术品赝品繁多、真迹稀少,近现代艺术品价格虚高,艺术品价值和价格背离现象严重,加之国内缺乏具有公信力的艺术鉴定机构,艺术品份额产品的组包和定价都由各“文交所”和艺术品持有人自行解决,缺乏统一监督,其鉴定、估价、定价等标准需要深度探讨。另外,由于“文交所”的物权转让成本比拍卖行要高得多,真正的艺术品藏家并不会到“文交所”交易,所以,在“文交所”交易的投资者们,基本上是假借艺术品投资之名,而实际上以追逐金钱盈利为目的,代理商为了赚取中间费用必然允许一定市场炒作。在退出机制方面,由于艺术品的持有人和组包方持有的份额比重较大,掌握着产品去留的话语权,中小投资者处在不能自主的境地。即使产品被推上拍卖市场,依然存在接盘风险。
2011年年初,“天津文交所”率先推出艺术品份额化产品,其初期的造富效果掀起了一股艺术品股票投资热潮,致使全国各地纷纷涌现“文交所”,但由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本身既违反艺术品增值规律又不符合金融证券交易要素的规范要求,这场危险的投机游戏迅速引发一连串失控局面,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年末,国家部门相继出台《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简称“38号文件”)和《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简称“49号文件”)用以规范“文交所”乱象。这两纸公文如同死亡判决书,原本遍地开花的“文交所”,如今只有少数仍在继续交易,大多数开始停牌整顿,通过“变身”寻找出路。
水火交融的“天津神话”
2009年9月,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文交所”纳入天津市2009年金融创新改革20项重点工程。2011年1月26日,首批上市的书画作品进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的是已故天津美院教授白庚延的《黄河咆啸》和《燕塞秋》,这两幅作品的起始申购定价分别为600万元和500万元,并拆分为600万个份额和500万个份额,以每份额1元的价格进行发售。产品上市交易采用“T+0”的标准证券化模式进行买卖,即当天买入的份额在当天就可以卖出。据统计,在之前的网上申购中,两幅画作的份额申购资金总量超过2000万元,中签率分别为45.524%和47.135%。
一、暴涨狂跌
《黄河咆啸》和《燕塞秋》1月26日开盘当天便飙升至每份2.16元,2月25日收盘时,1个月时间内分别涨至6.21元和5.75元。3月份《黄河咆啸》和《燕塞秋》最高已涨至18.7元与18.5元,市值分别已高达1.122亿元和9250万元。第二批上市的8只艺术品股票,也是一路狂飙,从3月11日上市至24日,10个交易日内天天涨停。3月25日特别停牌一天。
然而,从4月开始,“天津文交所”10只股票的交易开始萎靡不振,犹如陷入一片死水微澜的境地,交易量急剧下降。到6月份,《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已分别跌至7.02元、6.99元。其他8只艺术品份额产品也有6只跌至4元以下。8月份时,《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已回落到3.01元和3.07元。另外8只艺术品份额产品中价格最高的仅2.30元。年末,《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分别以1.30元和1.28元告别市场,其它份额产品也徘徊在1元左右。
被外界戏称为“两只妖股”的《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从最初600万元和500万元的流通市值涨至1.122亿元和9250万元,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回缩至780万元和640万元,这令许多投资者被套牢,陷入血本无归的境地。
二、运营漏洞
作为新型产业,“天津文交所”缺少相对应的法律规范的约束以及政府部门有力的统筹,再加之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本身存在的问题,“天津文交所”在运营期间暴露出许多问题。
(1)交易机制不清晰不稳定
“天津文交所”交易细节含糊不清,其产品的发行说明仅为其网站一千来字的描述,远远不及IPO的招股说明书的严谨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在投机情态的发展下,其规则变动也很频繁,交易门槛从最初的5万陆续提升到了100万,发行政策也变为竞价发行,涨跌上限也不断被更改,根据最初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份额交易暂行规则》,其艺术品股票的日价格涨跌幅为15%,而到了2011年6月,该《规则》已被频繁修订至日涨跌幅比例为5%。
(2)交易缺乏制约和监督
艺术品份额产品在其审核、定价、交易、监督,以及与此对应的相关评估和保管等均一概由“文交所”自己负责,各环节之间缺乏制约和监督从而导致质疑声不断。在上海中天拍卖机构于苏州某拍卖行举行的新年拍卖中,同样一幅白庚延的《燕塞秋》仅以6.38万元成交。两相对比,除尺寸较“天津文交所”挂牌的那一幅略小外,其余几乎一模一样。 另外,河南金帝拍卖行的2007年春季拍卖会的交易资料中也有白庚延名为《黄河咆啸》的作品,同样除了尺寸稍小于“天津文交所”挂牌的那一幅外,也没有其它不同,拍卖价格为29.7万元。同样一幅画出现大小不同的两个版本本身就很可疑。
另外,通过雅昌艺术网查询白庚延以往317件已成交作品的拍卖记录可知:超过百万元成交价的共有3件,其中最高纪录是在2010年12月北京保利拍卖的《千峰接云图》,高达392万元。就白庚延绘画的艺术成就而论,这个价位已存在相当大的水分。可是,《黄河咆啸》和《燕塞秋》一上市便分别作价600万元和500万元公开发售,如此定价既不符合艺术规律也不遵循市场规则,完全是野蛮制度下的资本疯狂行为,“文交所”成了合法化的公开赌场,艺术品只是参与者下注的筹码。
三、股东背景
“天津文交所”被调查出虽然是注册资本为1.35亿元的股份公司,但实际出资额只有4720万元。股东或者出资人共9个,其中3个是企业,5位是个人,还有一位是自然人股东。在“天津文交所”三大股东中,合计持股超过63%的大股东天津济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二股东天津市泰运天成投资有限公司均为民营企业,三股东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企业。
而对济川投资和泰运天成的进一步调查,有《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根据这两个公司的注册地址登门造访,却找不到这两家公司。该记者还发现两家公司年检资料上公布的电话是同一个号码,而该号码是另外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销售部的电话;“天津文交所”大股东、二股东在变更工商注册资料时,经办人也为同一人;有关济川投资与泰运天成的年检资料也表明,分别成立于2007年、2009年的这两家投资公司,直至2010年底皆无实际业务开展的显示,是彻底的有资产无营业收入的空转公司。
关于“天津文交所”的股东背景还在陆续被揭露,至于其创始人屠春岸,则早在“天津文交所”即将开市交易前夕请辞离开了。
四、投机猖狂
由于艺术品投资并不具备金融证券投资的性质,“天津文交所”为普通民众开辟艺术品投资渠道而设计“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动机便值得怀疑,其下产品在上市初期连续几十个交易日不断涨停,“天津文交所”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天津“涨停所”,由此产生的过分的造富效应,在投资界和金融界引起不少轰动,然而对于不具备短期增值能力的艺术品采取的短期投资盈利活动无疑只能依靠资金的腾挪回补,“对于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庞氏骗局的惯用伎俩),这种违背艺术品价格规律的运作方式,与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如出一辙,是在艺术品交易大众化旗帜下当前艺术市场疯狂投机现象所演绎出的新版本,对抵不住诱惑又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来说是极大的风险,它从疯涨到暴跌的过程,让少数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更多的投资者却在这场资本博弈中壮烈牺牲。
随着2011年末国家规范“文交所”艺术品份额产品交易的38号、49号文件的下发,“天津文交所”开始在夹缝中求生存,然而“文交所”乱象只是在投机行为肆虐的中国艺术市场大环境下,显现出的一例个案,它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不是靠下发几个国家文件进行规范整顿就能解决的。
亿元艺术品的“郁金香”现象
仅在2011年一年之中,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便诞生了三十余件亿元艺术品,这神话般的数据产生于中国艺术市场空前繁荣的土地里:2011年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中国以接近39%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在价值一百万美元以上的拍卖类别中,取得了36%的增长率;在拍卖价格排名前100的交易中,有30项是在中国达成。
2011年世界15位最畅销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有10位。张大千和齐白石分别以超过5亿美元和4.45亿美元的成交总额,打破了巴勃罗·毕加索在2010年创下的3.6亿美元的记录,成为有史以来艺术家拍卖作品成交总额的最高纪录。就艺术而言,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它们实际上属于仿古艺术的范畴,这种程式化的传统风格的文人书画艺术,丧失了艺术固有的原创性、当代性、鲜活性的文化价值,充其量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品市场对艺术作品缺乏时代特征、思想标准和创新价值的要求。
此外,健在的中国艺术家如赵无极、曾梵志、范曾、张晓刚和崔如琢,他们的作品在2011年的拍卖成绩也一举包揽了世界在世艺术家的前五位。对此,世界著名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都不免发出感叹:“2011年的艺术市场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表现出的整体韧性令人惊叹,并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业绩。这尤其要归功于中国超乎想象的迅猛发展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如果排除中国的影响力,2011年艺术市场的销售业绩将比2007年下降25%。”
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市场规范、学术机制、收藏体制之上,而不是现阶段的非正常的收藏投机行为。大量的美术作品没有经过学术研究、展览活动、价值评估的过程,甚至在油画颜料都没有干透的情况下,就被匆匆送往拍卖场,频频千万定锤。以2011年最贵的艺术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为例,该作品当时的总买入价不到两千万,两幅作品合璧一年后被推上拍卖市场便以4.255亿成交,一年之中增值差价高达4亿元。艺术品的价值是建立在它的美术史意义上的,正常情况下,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应符合收藏规律实现平稳升值,而疯狂的投机行为则会导致艺术品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即便将它归入当代人创造的艺术作品,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也毫无当代价值可言,这幅作品的审美格调和技法水平,均不及前人的书画作品,充其量只能算非常一般的书画工艺品。如此没有当代性、创造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传统书画作品,竟拍出世界顶级艺术文物的价格,也说明了当前中国整体艺术水平的严重落后。
亿元艺术品现象隐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深度危险,它将再现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效应,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态构成巨大威胁。在当年的荷兰,1000美元一朵的郁金香花球根,不到一个月,就升值为2万美元天价。在国外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体系中,画廊作为艺术品的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拍卖市场的基础阶梯,占艺术品交易的基础位置。艺术品投资基金也大多采取较符合艺术品市场规律的10~15年的长线经营周期。而在中国,却是火爆的二级市场完全逾越了一级市场,画廊不占据基础主导位置,艺术品在金融领域的延伸也采取的是快进快出的短线模式。
中国拍卖市场除了哄抬价格和虚假炒作,更大的猫腻还在私下交易,大部分艺术家跳过画廊这个一级市场的长期培育与积累,作品直接通过拍卖行拍出高价。由于大众对当代艺术缺乏常识了解,媒体报道的拍卖价格便成了他们了解当代艺术的主要渠道,频频爆出的拍卖天价成为制造艺术明星的聚光手段,也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投资热情。然而,一般民众要参与艺术品拍卖市场需要跨越资金门槛,艺术品份额发售无形中降低了艺术品投资的门槛,让一般民众甘愿自投罗网式的参与艺术品大赌博。“天津文交所”把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的《黄河咆啸》,估出600万元高价还不算,还通过艺术品份额化流通将其制造成了亿元神话艺术品。
注释:
郁金香现象:(荷兰文Tulpenmanie)1637年发生在荷兰,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当时由鄂图曼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球根异常地吸引大众抢购,导致价格疯狂飙高,在泡沫化过后,价格仅剩下高峰时的百分之一,让荷兰各大都市陷入混乱。这个事件和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并称为近代欧洲三大泡沫事件。
【相关阅读】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