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微:微观个体体验的镜像隐喻 2012-12-01 15:15:27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姜宇微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热潮的掀起,新兴媒介的勃兴、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多元,当下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语境越来越趋向于微观、细腻的个性化表达。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热潮的掀起,新兴媒介的勃兴、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多元,当下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语境越来越趋向于微观、细腻的个性化表达。在消费文化和主流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以“个体精神”和“微观视角”为代表的创作理念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消费文化与个体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一部举世瞩目的生产力发展史。基于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盛满足了社会财富在某些领域的积聚与升华。现代大众传媒与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恰到好处地响应了消费社会人类心理需求的变迁,带来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泛娱乐化倾向,消费行为成为个性存在的前提。而与此相应的是,人们释放自我、表达自我、证明自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膨胀。当代人的个性诉求之强大,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以一致性和标准化为标志的旧有的艺术创作规范及模式。以个性精神复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理念,也越来越鼓励人们去挣脱标准化时代“被动的”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接受者的角色。年青一代的艺术家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安排”的命运,他们通过转译、再造等手段,利用虚拟、仿真等表现方式,创造出全新的图像。他们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以独到的视角和个体的体悟对现代生活与社会现实进行积极呈现与反馈。

作为消费社会与信息时代的亲历者,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已经意识到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他们拥有了从未有过的广阔舞台以发挥自己的天赋、表达独立的思考和展现自我的天性。互联网技术的飞跃性发展不仅仅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在大众传媒技术与现代工商业强大分销力的共同作用下,消费物品与消费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与角落。过去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等现象再也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也因此成为当代人最为平等、便捷且最富个性特色的以展现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要阵地。从在论坛上晒一晒自己的旅途见闻,到于微博中记录当下的点滴感受,从播客们一件件创意无限的原创作品,到虚拟社群中各抒己见的激烈辩论,“我”已然作为一个最为重要的主语,成为这个注重个体精神的时代中最强劲的诉求表达。正因如此,年青一代的艺术家在现实经验和自我存在的语境中,将个体对生命痛楚的敏感、对精神空虚的焦虑、对物质满足的欢愉、甚至对自我身体的迷恋,构筑成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他们通过对“绝对当下”和“偶然性”的关注,将一种带有“物化”的情感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并将个体的边缘表达与深度的精神体验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欲望化、生活化、碎片化的全新审美倾向,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拓展了自我评价与自由行动的多元空间。

二、历史经验与微观视角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艺术,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化的人物是绝对的主角,不是模范典型的完美形象,就是领袖人物的“粉墨登场”;不是对民族精神的热烈颂扬,就是对历史题材的恢弘展现。而“八五”时期的转型,则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企图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模仿和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探讨,以此推进社会变革的力量。与前辈们不同的是,在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批艺术家的记忆中,既没有“革命”时期的宏大叙事,没有“伤痕”时期的集体经验,也没有“新潮”时期的理性哲思。甚至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对于这代人所亲历的社会历史事件也都或被动或主动的加以回避。这种对于“社会主义经验”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摆脱了艺术创作中所谓“纪念碑性”的束缚和形而上学的玄思,也放下了沉重的社会重任和终极追求,从而更多地聚焦于作为艺术品本身的个体性、艺术创作者丰沛细腻的真情实感以及艺术接受者此时此刻的本真体悟。

作为当下社会的中流砥柱,70后、80后群体正处于一个迥异于前人的生活环境之中。不同于父辈们物质匮乏的历史时期,他们出生并成长在一个物质相对丰盛的时代。在这种资源充裕、物质安全前提下成长起来的新人类,对于物质财富的理解、对于社会形态的认识、对于灵魂自由的追寻、对于个性体验的重视、对于心灵关爱的渴望,都汇聚为强大的潮流力量,将以往在大历史笼罩下的现代性焦虑幻化为一种后现代的生活化的情绪和趣味。“个体生命的历史和存在被赋予越来越大的意义,这是一种个体生存实在经验的叙述。这种经验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和现实达成的一种辩证关系。因为,生存对他们来讲不是一个问题,他们的问题是选择的对象和方式,他们已经摆脱了艺术干预生活的一厢情愿式的天真,而更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良知。”①当代青年艺术家们把创作的目光投向了自己周围的“生活小世界”,以期通过“近距离”、“零视角”的方式体现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照。至此,以微观视角的日常生活体验再次回到了艺术的母题之中。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绘自己的生活琐事,以作品还原都市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面,于平凡生活中展现当代人处于都市文化中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他们将创作重点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哲学的探讨转换为对个体生活体验的记录和表达之上,强调的是一种微观性的社会关怀与感性经验。他们期望通过这种全新的图像创造方式,使自己的视界得到真实的描绘、自己的声音得到真诚的聆听,自己的心灵得到深度的交流,从而获得一种真正的认可与尊重。

纵观当下,“微博”平台开放、“微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互动交流的必备手段,“微电影”、“微小说”的大受追捧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的时尚与潮流。当“微”字被媒体评为2011年“海峡两岸年度汉字”的那一刻起,也似乎宣告了文化“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的来临也同时预示着个人多元化体验将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新走向。年青一代的当代艺术家们更加倾向于运用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媒介以营造自己的话语情境,通过最为切身和诚恳的个体经验及微观视角传达他们对当下的立场和态度。而这种着力表现生活化的平常人物和琐碎的日常事件、强调个人经验在场的“微体验”式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现象中微观个体体验的镜像隐喻。

【推荐阅读】

承上启下 展览也跨年 99艺术网11月27日至12月3日展览预告

安东尼·葛姆雷是最大焦点 99一周精彩国际资讯推荐(多图)

苏富比前董事长被控性骚扰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