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一飞:­­­­­“溯源”——追溯生命、艺术本源之旅 2012-12-05 09:37:12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甘一飞
如果我们认同当代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是关乎改善 “人”的生存状况、提升生命的价值意义,那么,艺术的目的自然就离不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溯,以理性的思索和感性的语言予以表达,并始终从艺术生发的原点,即艺术家作为个体生命体验的核心,从这个核心来展开对宏观社会文化的观照。

如果我们认同当代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是关乎改善 “人”的生存状况、提升生命的价值意义,那么,艺术的目的自然就离不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溯,以理性的思索和感性的语言予以表达,并始终从艺术生发的原点,即艺术家作为个体生命体验的核心,从这个核心来展开对宏观社会文化的观照,对现实作出相应的反映或积极地干预。作为“燃点”中国当代艺术项目系列之二的“溯源之旅”展即是对这一艺术本体回溯的尝试。

在当前中国经济势力的迅速崛起背景下,诸如 “回归本土”、“中国话语权” 等正成为艺术圈中的热门话题。如果将这些话题放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语境中来考量、话题的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仅从一个东西文明对抗的角度,而不是从全球文化交融的视野,这类命题很容易坠入一个民粹主义的语言陷井,滑入冷战思维的话语轨迹。我们的“溯源之旅”即是在当下东西方文明对接的当代语境中,强调在跨越文化、超越民族、地域的人性精神的基础上,寻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非“宏大叙事”式的话语权命题。实际上,无论是本土话语、还是国际性艺术的推进,都离不开艺术家从个人的角度对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感受的关注和表达,都离不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从微观的角度关照宏观的人性精神,弘扬自由生命的权利。有了个体“人”的尊严,当代文明的构建、本土话语权的宣示才有现实的意义和依存的根基。有了无数艺术家各自言说的娟娟细流,必然能汇成艺术潮流的大江大海。自然,中国本土话语权就建立在艺术家对自巳周围生存环境感受的表述之中,其言说的方式和言说的话语必然会打上中国特有的文化印记,而非刻意简单地从东西方二元对立的角度去“生造”所谓的中国话语权。艺术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艺术的价值即源自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里没有阶级、性别、种族、民族的差异。

要构建本土话语,此处的“溯源”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湹清中国艺术发展的源流、寻找传统与当代对接的可能。本来,中国传统文人画传统强调个人心性、品格的表达,从艺术精神到语言形式都巳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其中消极的遁世主义精神与当代文明张扬激越的时代氛围有着诸多明显的冲突,很难直接地借用。我们今天的溯源是要回溯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立的主体精神,原创精神,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简远淡泊的语境和现成的语言模式,退避于“溪山清远”中去逃避社会的责任。

“溯源之旅"的艺术行动既然发生在当代,也定位于“当代”,必然要与当下生活发生关系,积极地去面对、干预、对话于现实,并力图开发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让作品为观者提供全新的视觉经验。我们今天讲求艺术的当代性必然与作品语言的原创性和观念的时代感觉相关,而这种原创的语言与生命此在的感觉就来自于艺术家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为了让艺术家直接贴近生活、走向自然,让“溯源之旅”直接见诸于追溯艺术本体的行动,展览主办方西昌淡堂今日艺术舘为此专门安棑了艺术家前往四川大凉山地区采风活动, “溯源之旅"展出的作品中也因此很多是来源于今年暑期艺术家们在大凉山、泸姑湖地区的采风经历,来自艺术家与生活贴身的体验。

我们知道,四川大凉山一直是一个摄取艺术灵感的富矿地域,在那里曾产生过不少中国油画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在三十多年前,中国油画史上独领风骚的“乡土 . 寻根”四川油画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取材于大凉山。当然,生命、艺术的源头本无处不在, 但大凉山地区以她特有的原生态文明与当代文明互相交织的生态环境继续吸引着国内外的艺术家们。我们观察到,如同时下的中国大地,大凉山的社会文化面貌也因时空的转换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带给大凉山原生态文明的冲击和影响随处可见,但作为本土原生态文明精髓的人文内核则持续地发挥着它的影响力,塑造着当地社会文化生态的风貌。这些质朴人性所呈现的大人类精神,象那清澈的泸姑湖水,荡涤着人们心灵,净化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空间;悠久的摩梭母系文化继续顽强地传承着本土独特的社会基因。对这些远离喧嚣都市的山里人坦然地面对困难,自在、自为、自尊的生活态度,我们艺术家是作为猎奇的旁观者,居高临下地用都市文明的标准对其作出价值的评判?还是以这些亘古的人文精神为鉴,对我们自身的文化价值作一番深刻的自省?高更上世纪初在太平洋塔希提岛上发出的的天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否仍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这些外观内化的关注、反思和追问能否实现我们自身的精神救赎和超越?我们要追溯的源头不就是这些生命意义的本体、艺术精神的本体吗? 因此,如何采撷和利用大凉山丰厚的艺术矿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寻找符合时代的定位和新的可能性似乎正是我们这次“溯源之旅”参展艺术家们面临的课题,而这批展出的作品即是对这一课题答案的探寻。

过去艺术家们对大凉山题材的处理,一般多侧重她外在的民族纹样、符号、异族风情、异国情调 的表现,并以此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控制。特别是三十多年前兴盛一度的 “乡土艺术”,它表达了当时艺术家们对上世纪中国文革文化专制主义的强烈反抗,让艺术回归了它应有的位置。我们今天重新回到大凉山,意义非凡,在此之前有关凉山的优秀艺术作品即是我们现在借鉴的资源,又是横在我们面前又必须逾越的大山。是继续 “乡土.寻根”写实主义的套路呢,还是另辟溪径,寻找到新的角度、新的感受和新的艺术表现?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今天面临的大凉山再也不是过去的大凉山,她象一座迷宫, 向艺术家展现着更加丰富的意蕴,除了卓绝的天然资源之外,其丰厚的人文资源正是我们今天兴意阑珊之所在。我们今天的“溯源”巳不再是过去 “见山是山” 的乡土寻根,而是 “见山不是山、或见山还是山” 更高层面的人性精神追溯。

本展的参展艺术家由海内外重量级的艺术家组成。作品风格多样,有的作品多呈直感的表达,有的作品则更具内在精神的张显。但它们都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讲求绘画性的同时亦讲求作品的观念性,力图使当代精神与传统语言的衔接自然得体,为观众提供新颖的视觉感受。特别在当下权力和资本对人性的异化日趋严重、艺术家的独立思想、创造精神面临严重挑战的今天,本展参展艺术家们在这里希望以坦诚的姿态面对自已、面对自然,寻回以热忱歌颂生命,以冷眼批判现实的艺术本体精神,为突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瓶颈所作出各种的努力。因此,寄望此展能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增添生猛的活力,开掘多种的可能性。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