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李天元:艺术对人和自然的探索无止境 2012-12-11 17:37:25 来源:中国宁波网 作者:陈晓旻
李天元,当代艺术家。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8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并在该校任教。作品《初春》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作品《冶子》参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并获金奖。他在摄影等方面也很有成绩,曾经用卫星照相来进行艺术创作。

李天元的油画作品《湖石》

人物名片:

李天元,当代艺术家。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8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并在该校任教。作品《初春》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作品《冶子》参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并获金奖。他在摄影等方面也很有成绩,曾经用卫星照相来进行艺术创作。

12月6日—16日,李天元应邀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自然的肖像》。

记者:这次展览叫做《自然的肖像》,是一个怎样的主题展?

李天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近年来感兴趣的主题,“道法自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我们把自然放在崇高的地位,这是很难超越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智慧都来自于自然,比如周易、道家等的思想都与自然有关。人与自然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一般我们评价自然靠的是感受,比如叶子黄了秋天来了,花儿开了春天到了,但事实上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当代艺术创作中触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继承和延续了这种思考。还有一点,我们对自然的看法与西方的不同,比如古人看一块太湖石,就会联想到人的精神和个性,这种天然的思维就是文化,而在西方,如果这块石头不是宝石,怎么也无法跟价值相连。

这次展览中的油画作品表现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关系,摄影作品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有和无的存在关系。最新的作品《我的细胞》是从我血液里提取的T细胞,再加入两种抗体CD3、CD28,在外来刺激下T细胞被激活会变大表面突起增多,然后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作品通过对生命最基本的元素细胞生长被干预、变异抗争到有序的死亡的过程的表现,揭示了超出人的意识之外的生命生存的智慧。

记者:天一阁以前很少办这样超前的当代艺术展。您对天一阁的感受如何?

李天元:天一阁在我的理解中,是理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是感性的,比如园林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直接从自然中吸收灵感,然后把它放大或者缩小。虽然天一阁也带有江南园林的感性,但文化的理性更有代表性。为什么说藏书楼是理性的呢?因为天一阁收藏了很多文人典籍、地方志、家谱等,都是系统、全面、序列性的,整个研究也是很理性公正的。这种研究是中国古代的知识界对文化的梳理和重视,站在民间的角度,这已经带有博物馆的性质了,并且发生在中国的明朝,而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建立已经很迟了。从这点说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

我之前经常到江南来看园林,特别是苏州、杭州等地,这里有着人类和自然的亲切交流,所以第一次看到天一阁,我就感到特别亲切,中国的文人画就是从江南生发出来的,然后影响到北方,所以到天一阁我还有一种对中国文人传统的寻根的感情。

记者:您曾经用卫星照相,用摄影来作为艺术创作的最初动机也是关于自然吗?

李天元:和很多学画的人一样,我从小喜欢摄影,但一直没把它当成创作,只是拍着玩或者拍素材。而现在,人们对摄影的态度不一样了,他们将摄影作为严肃的创作行为,和油画一样,所以我也开始尝试用这个媒介来创作。

2000年,我开始用摄影作为媒介创作了《李天元肖像》。由于第二年要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艺术与科学》艺术展,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个动员会,鼓励艺术家用科技手段创作艺术作品。我有幸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科学家宋宝元先生、化学所的科学家傅小刚女士的帮助,用高科技手段从宏观、微观、现实三位一体拍摄我的肖像。2000年升空的资源卫星Landsat7、Landsat5每月两次掠过北京上空。当卫星运行到既定轨道时,我就守候在对应的地面位置,让头顶上800公里处的那颗L7卫星俯拍!

从那之后,我开始通过对时空的观察手段来关注人类命运。接下来又继续创作了天元空间站系列作品,天元空间站是想离开地球去思想,在宇宙自然的背景中关注个人生存的意义。

记者:听说您还想用相机拍摄无形的空气?

李天元:是的,在《空气》系列中,我想拍无形但存在的东西,因为人们习惯于从照片中看更清晰准确的形象,空气和水一样无形无色无所不在,但被我们忽视了。我想用最好的相机拍摄空气并经过放大可以看到空气中的物质:尘埃,并挑战视觉的极限,去看那些肉眼不易看到的东西。但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我的要求,当镜头对准无限远的天空时,焦点无论在近处还是无限远的天空都像个平面,而这个平面确是真实、立体、无限远的空间,虚和实变得没有意义了,而摄影主要的表现手段正是虚实,虚实也是心理层面的一种需求。我后来选择了一块无色透明的玻璃吊挂在空中,让镜头的焦点距焦在玻璃上的灰尘上或玻璃反射的周边景物上,或是更远天边的云彩上。一年中不同的四季变化、一天中不同光线、不同气温的变化、逆光顺光侧光的变化等,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千变万化的色彩也能对应人内心的丰富感受,就像古人的“禅”和“悟”从一滴水可以感受大千世界的变化。照相机是模仿人眼睛的成像原理发明的机器,玻璃是模仿水的形态制造的物质,人的感觉也像玻璃、水一样总在变化,很丰富也很脆弱。这个系列连续拍了两年,还计划到全球各地去拍摄不同空气的色彩。

记者:在您的创作中绘画和摄影是什么关系?

李天元:在我拍摄水、空气系列作品的同时,我也在画各种以自然元素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如山、水、天、地、树等。拍摄肖像系列作品的同时,画的也是人和宇宙的主题。绘画和摄影可以同时互相弥补,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方面。

绘画可以表现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对于表现想象的世界、精神的状态比较自如,摄影相对更冷更机械化,但它更具体、更简单快捷。不同的想法需要不同的手段去完成。我想用绘画去表现某种自然的原则,并能主观自由地表现人性和自然的本性。用摄影去表现自然的某种形态,并能客观精确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表现人和自然的物质属性。

记者:用高科技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这让我产生一种疑惑,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对您来说是怎样的?

李天元:所有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富有想象力的人既适合做科学家也适合做艺术家。科学是对人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的提升,艺术则是对精神感悟的表达,把看不见的东西转化为看得见的艺术作品,但是有形的作品背后表达的东西依然是无形的,比如人的情感。重要的是围绕人这一永恒的主题,但是我们的探索还是远远不够的,从微观的角度看,我们对于人自身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远远不够。

我在美院教油画,会经常跟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的教授一起讨论一些对世界的认识问题。我相信,科技对于艺术是有帮助的,每一个科技的进步都对我的艺术创作有启发。
记者:有人评价您:在西式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骨子里却充满着古典的东方情怀。著名的赵无极就是这样的画家,您怎么看待这种技法与情怀的交融,会有矛盾吗?

李天元:这不能用矛盾来表达。技法是一种语言,技法来自愿望,我想要表达什么情怀,所以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转化,没有固定的格式。我觉得伴随着人思维的改变,使用的技法也会改变,我不太相信一种古老的技法可以表现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技法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当然它可以传承,古人留给我们好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学习。

所以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管是技巧还是情怀,艺术都需要体现三个方面的东西。一是思维和主题,这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二是语言,艺术会创造一种相对独特的语言,我们的书法就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艺术语言和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有着与此对应的语言方式。我认为艺术应该是语言的创造者,画家是视觉艺术的创造者,诗歌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音乐是声音语言的创造者。三是时代性,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有着直接的责任,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尽管有的艺术可以超越时代,但是表现时代是必需的。

记者:您最初是学壁画的,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一说到壁画,我们就会想到敦煌的壁画,您如何看待壁画?

李天元:壁画是中国包括全世界整个人类发展史中最早发现的艺术形式,西班牙的阿尔塔米壁画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最早的壁画。但在今天,壁画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成为一种中性的东西,比如在地铁和广场里。公共艺术应该是能够给所有人以启发的,从作品中看到自己的投射、自己的观照,有长时间的公共意义。中性的东西应该是每个阶层都可以接受的,每个阶层都可以长期接受。所以当代的壁画不是个人艺术,不强调个性的东西,也不是精英艺术,而是普世的艺术。

记者:您曾经通过对“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重新思考,把抽象玄妙的东方哲学和东方智慧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从而实现了对物象背后时空关系的精神性思考。时间和空间对您的艺术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天元:我喜欢在作品中表达双重的信息。一个平衡表面的内部,是由两个相反对抗的力组成的,这就是动和静的关系。中国古人把世界万物比喻为阴阳所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就是人的世界观。时间和空间让我们能看到变化和矛盾。自然中因为矛盾而看上去十分合谐。人的内心因为矛盾而扭曲疲惫。不习惯的感觉在变化和矛盾中会产生一种方向感。绘画是沉思,是因自身凝视而产生的一种力量。

【相关阅读】

托尼·克拉格访谈:雕塑不能成为一种权力宣言

蒋志:关于欲望,重复,和差异的故事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