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身在彼岸 心系故土 2012-12-20 10:50:2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李雯
由黄蜀芹导演、巩莉主演的《画魂》十多年前曾让女画家潘玉良声名鹊起。然而,正如一些美术评论家所言:“作家、编剧和导演既使潘玉良声名大振,也使潘玉良‘异化’——虚构的潘玉良掩盖并代替了真实的潘玉良,他们使艺术家坠入幻想的迷雾。”

潘玉良(1895—1977)是民国初年少有的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女性之一,也是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

潘玉良《哺乳》(油画)

由黄蜀芹导演、巩莉主演的《画魂》十多年前曾让女画家潘玉良声名鹊起。然而,正如一些美术评论家所言:“作家、编剧和导演既使潘玉良声名大振,也使潘玉良‘异化’——虚构的潘玉良掩盖并代替了真实的潘玉良,他们使艺术家坠入幻想的迷雾。”

真实的潘玉良到底是怎样的?浙江美术馆与安徽博物馆3月1日起联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彼岸——潘玉良艺术展”无疑会提供一个近看潘玉良的机会。

潘玉良(1895—1977),原名陈秀清,江苏扬州人。1918年就读于上海美专,1921年官费留学欧洲,1929年学成归国,任上海美专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从此漂泊海外,直至1977年病逝。她是民国初年少有的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女性之一,也是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她的一生见证了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大时代的风云流转,交织着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艺术、女性精神、社会言论、家庭伦理等领域内诸多观念的碰撞和变迁。潘玉良正是藉此从寒微的低点出发,历经辗转,抵达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乃至精神世界中的彼岸。

潘玉良的艺术创作涉足白描、彩墨、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以油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自画像》、《花卉》、《菊花和女人体》等。她的作品受西方印象派、野兽派等艺术流派的影响,同时融合了传统绘画的线描技法,“合中西于一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次展览将展出潘玉良素描、油画、国画作品共100余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其中西融合的艺术风貌。

此次“彼岸——潘玉良艺术展”将分三个板块:“对望”板块主要展出潘玉良第二次赴法时期的人物、风景、静物等一系列作品。就“彩墨魅力”板块而言,许多人知道潘玉良是一位女油画家,但对她的彩墨作品却并不熟知,其实彩墨正是她中西融合艺术风貌的独特体现。此次展出的《观猫女人体》、《哺乳》、《拿假面的女人群体》等作品中,潘玉良巧妙地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完美地融入彩墨画中。“女人·花”板块中主要展出潘玉良的女性肖像、女人体及静物花卉作品。

对于展览为何起名为“彼岸”,主办方表示,彼岸,首先是地理的跨越。潘玉良的一生中旅法岁月超过一半,欧洲为潘玉良提供了艺术思想的丰沛养料,也为她提供了诸多展现才华的平台。那些洋溢着异国风情和姿容的户外写生,有着信手拈来的生动和轻快,从中既可一窥当时欧洲的社会风尚和自然风光,也可体味到艺术家对自由空气的向往和流连。

潘玉良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在封建体制坍塌后,急切寻求出路的转折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东西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为潘玉良早年涉及西方艺术提供了机遇。或许是真率的天性使然,在经历了写实主义的学院教育后,她心摹手追后印象主义和野兽派艺术,并成功地把握住了其中的神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潘玉良出身寒微,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往往被视为依赖于一种直觉般的天赋。然而从她结合中国线描手法与西方油画点彩技法所创作的大量人物彩墨作品中,却可深切地感受到她对自身文化身份作出的深刻思考和清醒认识。

彼岸,还意味着精神品格的圆满构建。潘玉良二次赴法的缘由是复杂的,尽管其当时在国内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但“脱籍风尘”仍成为时人打击、诟病她和她的画作最为便捷有效的“把柄”。潘玉良后曾有“三不女士”之称,即“不恋爱、不入外籍、不与任何画商签订合同”。这其中既可见她对于艺术纯洁性的维护和追求。经过40年,无论是“娜拉出走”还是自我流放,都已不再重要,只是,她的作品笔调越是欢愉,就越令人感到那挥之不去的怅惘和哀伤。

身在彼岸,故土遥遥,也即彼岸。晚年潘玉良向往着重回祖国,但却终未能如愿。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潘玉良留存于世的4900余件作品,其中4700余件在她身后得以回归故土,现藏于安徽博物馆。在故土之上,潘玉良的精神和灵魂或许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安放。

【相关阅读】

究竟是谁捧红了潘玉良?

潘玉良生前穷困潦倒 吴冠中:“画的格调不高”

潘玉良:从妓妾到一代画魂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