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与艺术市场 2012-12-29 10:19:43 来源:德美艺刊
杜曦云:青年艺术家的方向和目前的生存状态都各自不同。审美、装饰方向的青年艺术家,在本土有一定的市场,但价位不高。从事实验艺术和带有社会批判性质的创作的,在海外有一定的市场。

本次是我们栏目的第一期,我们的主题是“青年艺术家与艺术市场”。而我们邀请的对话嘉宾是《德美艺刊》主编杜曦云和“CYAP青年艺术扶持计划”办公室的执行负责人曹轶。

李国华:我是本栏目主持李国华。

首先我想问二位,你们都认识非常多的青年艺术家,曹轶本身也是一位青年艺术家。据你们了解,现在青年艺术家们对艺术市场一般的看法有哪些?就我接触到一些艺术家,他们眼里的艺术市场可能就是卖画。

曹轶:国内的很多青年艺术家普遍惧怕、 不信任市场。 国外的青年艺术家反而心态比较自然。

杜曦云:青年艺术家的方向和目前的生存状态都各自不同。审美、装饰方向的青年艺术家,在本土有一定的市场,但价位不高。从事实验艺术和带有社会批判性质的创作的,在海外有一定的市场。

李:曹轶的提法比较有意思。但为什么会说是惧怕呢?市场可以让他们赚钱,为什么要惧怕?

曹:卖画对于艺术家来说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国际青年艺术家的市场相对会单纯自然很多, 那里的买家买“画”与买“花”的心态差不多,就是喜欢。国内的青年艺术家面对的艺术市场不太单纯,这就给青年艺术家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压力。

李:这种压力是什么?

杜:青年艺术家的方向和目前的生存状态都各自不同。审美、装饰方向的青年艺术家,在本土有一定的市场,但价位不高。从事实验艺术和带有社会批判性质的,在海外有一定的市场。当然,还有更多的青年艺术家正在努力之中,暂时没有市场。

我觉得,缺乏机会的青年艺术家渴望市场,已经有一定机会的青年艺术家,对国内的市场比较审慎。因为国内的市场太混乱了,骗子也很多。

李:就曦云的观点,我有一个问题。你刚才提到目前国内的青年艺术家市场价格比较低,但我在很多场合以及拍卖会上看到的青年艺术家的价格并不低而且最近国内关于青年的展览似乎此起彼伏?

杜:哦,你看到的是哪些青年艺术家呢?

曹:哪些青年艺术家呢?要说具体。 才好分析!他们的人数是多少?相对广大青年艺术家。

李:具体姓名我就不说了,我们在很多拍卖会上都可以看到一些青年艺术家他们价格都已经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于青年来说,这个价格不低了。

杜:他们只是青年艺术家中的少数人,此外,他们的作品价格能否继续上升?我认为还需要继续观察。

曹:即使他们的价位持续上升也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这种个体是在东西方艺术圈都会有的。 我认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广大基础青年艺术家群体。对青年艺术家影响最大的是应该是大众购买力, 而这正是目前国内艺术市场的漏洞!

李:但这个问题是,大众接受何种艺术?

杜:大众需要艺术吗?大众需要的是什么艺术?

曹:面对这种漏洞青年艺术家才做出几种反应:1,面向装饰,走国内市场;2,做观念,走国外市场;3,自己做,没市场。我说的有点极端,但是现状。

大众需要艺术, 但是广义上的艺术……

李:大众是一个大概念,艺术面对的大众,在中国来说我认为更多指向的是富人和部分中产阶层。中低层百姓目前来讲还不会考虑艺术问题。

杜:面向装饰,走大众路线,价格不会高。要提高收入,需要产量增大。但手工性的作品,产量不会很高。而且,是不是有一个现成的大众市场,还需实实在在的调查和开拓,而不是空喊口号。做观念,面对的还是精英群体和学术系统。自己做,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就不要抱怨无人问津。

李:曦云说的是一个正规意义上的艺术市场,但在这之外应该还有个社会市场。因为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会成为艺术史艺术家,都可以卖到高价。

曹:简单说从青年时代就想靠艺术市场养活自己是不实际的, 在国外的艺术大众市场好的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 在中国更不现实。所以在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即使现在通过艺术市场致富了,长远看也是他们的危机!青年艺术家需要更多的是交流, 成长, 与社会接轨。

杜:富人和部分中产阶层,据我的了解,富人中炒家远远大于藏家,是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中产阶级的趣味,也挺挑剔的,不是什么作品都喜欢,他们往往偏爱雅、精致,同时还要价格适中。这几个标准过滤之后,满足他们需求的作品也是少数。

曹:所以, 艺术家或者艺术院校对于社会的作用恰恰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主。 而是艺术大众化。

李:这是一个矛盾

曹:慢慢的什么时候社会的审美价值体系协调了, 那时的艺术市场也就大了。

李:当然,目前社会是改变不了的,或者得慢慢来。回过头来,我们说这也牵扯到艺术家个人志向的问题。很多艺术家在面对社会困境时,最终就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特别是青年艺术家,因为他们的物质基础薄弱。

杜:曹轶的观点我比较认同,我们似乎不应该想象一个现成的市场,而是在扩大艺术的传播面和影响力时,产生一个现实的市场。

李:但有些艺术家挺过来了,没有放弃,作出了好作品。最好获得了自己的成功。

曹:现在各种利益群体的品味不一, 参与艺术市场的动机不纯。正式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缩影。

杜:我觉得,理想是一方面,才华、智慧也是需要的。当然,有志向是最重要的,它支撑着人去坚持、学习。

曹:所以CYAP的运行原则是与青年艺术家一同成长。 这是相互的。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机构与青年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曦云说的很好:有志向是最重要的,它支撑着人去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目前的艺术市场里把握住自己。

李:那你们对涌现的这些青年艺术家展览怎么看?

杜:关于青年的展览不少,这对青年艺术家来说也是好机会,但这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和学术方面的前景如何?我认为路还很长,目前只是初步登台,未来还很难说。

李:曦云提出的问题很有警醒意味。越来越多的展览和市场机会并不代表青年艺术家就能高枕无忧了。实力不过关,最终还是什么都不是。

杜:最终可以是泡沫,或者早熟早夭。

李:刚刚我们探讨了青年艺术家与市场关系的一些现状以及问题。下面我想向二位请教的是,你们对青年艺术家们进入市场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有没有建议,或者指出一些你们看到他们身上的问题?

杜:我认为,如果面对专业系统和精英人群,“学术”路线是唯一的正道,以国内现在的文化土壤来看,这个方向依然只能是在国际上交流、传播、展示,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后,才可能墙外开花墙里香。

曹:我没有特别的建议,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 但是我觉得国内的青年艺术家多与外界交流,拓宽视野是必要的。

李:嗯,显然是这样。本期谈话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二位,下期再见。

【相关阅读】

“缤纷三色·圣诞节——2012青年艺术家计划展”12月25日开幕

关注青年艺术家 收藏年轻艺术家的未来

杜曦云:与何工谈“格瓦拉之旅”和中国当代艺术问题

杜曦云:高租高税产品变质的798何去何从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