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乙: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关于公共艺术的话题 2013-01-22 10:13:15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明松 胡建君
如今无论是设计还是艺术的整体潮流,都跳出原有的传统意义的界限。艺术与观众、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艺术活动的时效性反应越来越明显。艺术场所也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了,而变得非常灵活多元,这也是多元的社会需求下产生的结果,也是公共艺术的影响力所致。

 徐明松:你的作品总是有多元的尝试。上次在淮海西路创意园区的民生美术馆的展览,作品尺度越来越大,与之前的架上绘画比较,这种变化有某种意义吗?

丁乙:实际上这个作品是出于对观众体验的考虑,也来源于展览场所的条件——具有大空间的墙面形态。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场所和环境的因素能让他有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在民生的展览中,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建筑体,在这个建筑体中,作品是与环境有相关性的和对应性的,可能带给观众更好更深切的感受。比如“黑色空间”中,所有的地面都铺了地毯,让观众能非常安静地感受作品,其实也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一种内涵。每一个作品,都是具有精神性的生存形式。

徐明松: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设计可以因地制宜,即便是在固定展览场所中,艺术作品也可以随机做某种延伸?

丁乙:也可以对观众做一些设计上的适当引导。民生的这个展览的设计,展厅的三个大厅我只用了两个,最后的大厅没有通道可以走向外围,迫使观众必须回来重新再看一遍。我的一些作品采用正反面吊挂的形式,有时候观众会忽略反面的内容。所以我对于流线进行了一些设计,不让你走出去,必须转回来再看,于是作品中被忽略的部分,又有机会呈现在眼前了。

丁乙个展

“丁乙—十示”,KarstenGreve画廊,圣莫里茨,瑞士(2012);

“概括的·抽象的”,民生美术馆,上海(2011);

“走出上海,抽象艺术博物馆”,Otterndorf,德国(2009);

“DING YI - recentworks”,Karsten Greve画廊,科隆,德国(2008);

“十示 1989-2007丁乙个展”,博洛尼亚当代美术馆,博洛尼亚,意大利(2008);

“丁乙”,KARSTEN GREVE画廊,巴黎,法国 (2007);

“经纬线-丁乙十年回顾展(1996-2006)”,香格纳H空间,上海(2006);

“丁乙-十示”,IKON美术馆,伯明翰,英国(2005);

“十示-丁乙作品展”,中国现代艺术文件仓库,北京(2004);

“丁乙十示系列”,URS MEILE画廊,瑞士,卢采恩(2003);

“丁乙十示系列”,WALDBURG-ER画廊,德国,柏林(2002);

“丁乙-成品布上荧光”,中国现代艺术文件仓库,中国,北京(2000)。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