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美术馆去 2013-03-04 11:17: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素娜
有随着美术馆的日益增多,带孩子到美术馆看展已成为一些家庭的周末选择。但由于国内美术馆儿童教育工作相对落后,如何让孩子在美术馆中获得更多知识,美术馆如何发挥自身的美育职能,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2月22日,台北教育大学学生许博俊在中国美术馆为亲子家庭导览。

 2月22日,台北教育大学学生许博俊在中国美术馆为亲子家庭导览。

有随着美术馆的日益增多,带孩子到美术馆看展已成为一些家庭的周末选择。但由于国内美术馆儿童教育工作相对落后,如何让孩子在美术馆中获得更多知识,美术馆如何发挥自身的美育职能,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几年,国内美术馆在儿童教育领域做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美术馆的积极尝试

2月22日,“2013海峡两岸大学生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工作坊暨‘新春联联看——我在中国美术馆过大年’”亲子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来自北京的10多个家庭和观摩人员共70余人参加。这些家庭在台北教育大学4位大学生的组织下参加了许多互动游戏,先是参观了“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在规定时间内书写一副春联,后以时装走秀的形式展示给现场观众等,现场气氛活跃,孩子们兴趣盎然。这次由台湾大学生策划实施的亲子活动,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受到孩子和家长们一致赞赏。

据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介绍,该馆自2009年起与台北教育大学合作,每年接收4名来自该校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的学生利用寒假实习,至今已接收了20名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实习中积极参与公共教育项目的策划实施,并实地考察北京的文化艺术场馆,感受大陆的春节文化氛围。同时,结合台湾大学生的实习情况,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研讨会”,而台湾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也会集中展示工作成果。

近几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我在美术馆过大年”系列教育活动和“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已渐渐成为品牌。前者从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亲子活动,逐步拓展为设计、欣赏、绘画、阅读等不同类别的儿童教育;后者则聚集了儿童、教师、亲子家庭以及儿童教育机构等,从2004年首届每天几百人的参与规模,发展到今年第八届将近两万人的参与规模,有了很大突破。

“美术馆不只吸引热爱美术的家庭走进来,还应该在众多的观众和丰富的经验之间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通过儿童教育活动使孩子受到更多启示,并对今后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庞桂馨说。

台湾经验或可借鉴

创建儿童美术馆,可以唤起社会大众对美术教育的正确认知,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事业。从儿童美术馆的发展进程来看,台湾走在了大陆的前面。

据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馆长林千铃介绍,台湾第一座儿童美术馆创立于2003年。苏荷儿童美术馆常常让一群儿童在一个独立庄严的空间里,共同展示自己与同伴的画作。“儿童的创造力悬挂在美术馆的特定场域,有相当深层的用意与意义。在美术馆集合很多作品,可以形成一股强大能量,与单一的作品有很大不同。这里暗示了一种连结,连结孩子彼此,也连结孩子与大人,让孩子透过画来说明自己。”林千铃说,苏荷儿童美术馆将群体并列展示的特色,可以为困难重重的儿童美术教育打开一道照明的光亮。

在美术馆儿童教育方面,大陆和台湾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教育项目活动的内容和亲子手册的设计等。台湾的美术馆大多设有专门的儿童体验空间,这在大陆尚处于探索和初试阶段。台湾的美术馆会每年做一至两个教育展,包括一些可以触摸体验的设施,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大陆方面,美术馆偶尔会有专门针对儿童的展览,但是以教育为目的展览还很少见。

据2013年春节期间在中国美术馆实习的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研究生洪雯凌介绍,近期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特展“小小卢浮宫——种田阳平的美术世界”即是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展览,通过展览延伸的教育活动专门针对亲子家庭而设计,如将一件作品做成一大一小分别给家长和孩子看——小幅的作品为适应孩子的视平线而布置,这种独特而新颖的做法充满了人性化设计,激发了儿童在美术馆看展览的兴趣。

“高雄儿童美术馆作为全台湾第一座儿童美术馆,十分重视儿童对公共艺术的体验,如在美术馆二楼的户外空间有花草做成的绿色公共艺术,美术馆外还设有亲子游乐沙坑,这些设施吸引了儿童走进美术馆,激发了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大学生许博俊说。

教育政策支持尤为关键

欧洲的少儿美术教育之所以能遥遥领先,是因为艺术教育受到全民化的关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德国的杜塞尔多大、亚琛、科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法国的里昂、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城市,参观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展览时,都会看到大、中、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免费参观或临摹作画。许多美术馆门口有“学生免费”的文字说明,有些售票处还特意问有无学生。很多美术展览在节假日向全部参观者免费,有许多美术馆还专为小学生开设了画室,其中有画架、画凳和其他教学设备,也是免费的。

在美国,自1870年起,美术馆就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建馆的使命之一。同时,很多美术馆会招募小学美术教师,组织他们选修一门大学的美术馆教育课程,并进行一系列导览训练,使专职老师对儿童参观者进行艺术引导及交流,美术馆教育人员则退居为咨询者的角色。同时,美国还有一个针对中小学包括幼儿美术教育的K-12计划,在许多州的课程标准设置里,都将美术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并规定教师每周要带学生去美术馆上课,这在美国已经成为惯例。我国尚没有类似的“课程标准”,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中,教育部门已逐渐对美术教育有所重视。

据庞桂馨介绍,北京市关于美术教育的政策走在全国前列,如东城区教委实行“蓝天博览课”计划,鼓励中小学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去美术馆上课,而北京市教委推出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也鼓励教师把课堂搬到美术馆去。

“北京市这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支持,对美术馆来说是一件喜事,这样就把美术馆要执行的任务纳入到教育系统里,同时也将受到家长和教师等各方的重视。要做好儿童美术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和家长入手,因为儿童没有太多选择权,要让教师和家长成为真正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庞桂馨说,每次儿童教育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但是真正获益的群体却十分有限。因此,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美术馆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带动更多的人有意识地参与这项活动,使更多的人受益。

【相关阅读】

让美术馆成为艺术教育的场所

艺术教育过分依赖美术馆?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