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作品,诺亚方舟上的四美图。
对话刘凡
“我想再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女性”
长江商报:“女性”身份在你的作品里,希望表达一种怎样的态度?
刘凡:如果我们将人类作为主体来看待的话,它并不具有身份的实体,无论它表现为什么样的身份,这个身份都只有来自认同他者对它的感知。自我总是像另外一个自我。
我想探究的是一种个体的自由状态,而我的作品记录的则是苦苦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对自我在历史构成物的符号迷宫中迷失方向的叙述。
长江商报:女人的生活与生存,一直是你在思考的。你也是一个女人,你想说的是什么?
刘凡:性别化的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时,立刻会被定位和构成主观性,来保护父权机制。社会机制在这些形式中构成了以男性为主体的结构,主观上否定了女性。我们一直处于这样一种视觉化的意义体系中,女性处于被动而不是积极的角色之中,她始终作为对象而不是主体。
我希望再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女性,她首先是一个生物学的身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意识的个体。当然,在今天这样一个没有标准、没有底线的时代,注定了个体存在的迷失,而艺术的存在便在于此,为了可以拯救迷惘的灵魂。
长江商报:经历了结婚、生子这些变化之后,你的想法是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刘凡:读书让人懂得历史、婚姻让人懂得理解、生子让人懂得人生。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体现了性别身份的构建,而性别身份在一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女性角色中,可以自由地反对解剖学,将自我从身份固定的术语中解放出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使女性不再作为她者或者客体存在,而是作为主体,这种转变使得人生的意义更加丰富。比如,我近期的作品出现了一些被符号化的孕妇的形象,她代表了生与死,暗含了主体以及被客观化了的她者。
长江商报:你喜欢什么时候的你自己?
刘凡:我最喜欢现在的我。现在的我经历了一个女性所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它对应的是传统父权社会对女人所要求的“三从”:从父、从夫、从子。这种千古以来的一一对应加深了我对中国父权社会的思考,而这体验也让我的生活更加完整。
人物简介
刘凡,博士,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她的作品多以女性视角发声,试图发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女性的生存与生活状况。作品曾在德国、瑞士、英国、法国、捷克等欧洲国家展出,2011年为“德中同行”交流项目作武汉近代建筑口述历史和研究。著有《消失的建筑》等。
【编辑:徐瀹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