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把最美的艺术交给大众 2013-03-11 10:37: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素娜
2012年10月1日,经过近60年发展的上海美术馆华丽转身,迁址并改名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座以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国内外交流为基本职能的大型综合艺术博物馆,如今日均观众量已达7000余人。

鲁迅故乡(油画木板) 46×46厘米 吴冠中

从上海地铁8号线的耀华路站下车,人们所熟悉的那一抹红色立刻便跳跃到地铁通道的顶端,硕大的平面式中国结随之映入眼帘。放眼望去,昔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已变身为中华艺术宫。

2012年10月1日,经过近60年发展的上海美术馆华丽转身,迁址并改名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座以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国内外交流为基本职能的大型综合艺术博物馆,如今日均观众量已达7000余人。从开馆之初的“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等展览到“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再到“上海影像展”……上万件艺术精品给昔日厚重而略显严肃的“中国鼎”注入了亲切的艺术活力。

公共艺术资源 更大程度地服务于民

作为上海的新文化地标之一,中华艺术宫总建筑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展示面积达6.4万平方米,拥有27个展厅。如此巨大的展陈面积和空间,中华艺术宫要如何规划和排展才能发挥功效?

实际上,中华艺术宫并不是上海美术馆的简单发展和转移,而是上海美术馆的升级版,也是整个上海市美术馆的发展和聚集。从其策划的诸多大展来看,这些艺术品不单来自于上海美术馆,还来自上海各个公立美术机构,包括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博物馆、朵云轩以及上海其他国有艺术机构收藏的优秀近现代艺术珍品。可以说,中华艺术宫是由各个美术机构共同拱卫起来的文化殿堂。

“中华艺术宫的核心就4个字——文化惠民,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人民群众欣赏文化的殿堂,而不是美术家、美术界的小天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施大畏说,中华艺术宫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民众能真正舒适地欣赏艺术,真正培养上海与上海市民的审美与艺术眼光,并像百年前那样发出新声,启发中国。在具体的展览策划上,中华艺术宫将有计划地调整一些重要展览的作品与展项,使之成为稳定的长期陈列展。同时还将与国内重要美术机构合作,推出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颜文樑、潘玉良等“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拓者系列”,李可染、唐云、朱屺瞻、黄胄、程十发等“中国当代美术大师系列”和靳尚谊、施大畏、许江等“中国著名美术家系列”,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国有艺术藏品的社会效应,在不改变艺术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在中华艺术宫这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展示。

“把中国馆变成中华艺术宫,核心在于能否通过这样一个特大型的美术馆建设,提升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从把最美的文化艺术交给普通公民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此举能真正对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起到一个‘看不见的’支撑作用。”施大畏说,中华艺术宫将以建设中国近现代经典艺术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示的中心为发展目标,努力成为公众享受经典艺术、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高雅殿堂。

开放的学术平台 鲜明的上海视角

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理论之本,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典藏研究工作在全国美术馆界是开展最早的,不仅对现有藏品进行了学术梳理、分类,并针对重要艺术家、重要藏品、重要艺术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以建立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

上海作为一代代留洋画家出国求学的母港与归国实践的舞台,一直处于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最前沿,不仅记录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写实派、融合派、改良派等众多流派大家的足迹,而且承载了中国艺术家接触尝试西方表现主义等现代派艺术的先声。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推出的“遇见·上海:上海美术馆典藏现当代作品展”“共同的眼睛: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化’演进图考——上海美术馆典藏精品展”“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名家馆专题陈列”等系列展览可以看出,该馆以20世纪“海派”艺术与当代艺术为收藏重点,不仅广罗着世界范围内现当代艺术的名家名作,也体现了上海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其独特的文化性格。

“共同的眼睛”是上海美术馆近期推出的重要展览,它以“现代化”现象为线索,探讨了20世纪以来文化界关于“现代化”的想象与实践,反映了中国艺术在题材内容、形式方法、观念意义上的变革与演进,梳理了20世纪中国艺术作品中现代化想象的投射与映照,并用视觉艺术的方式展示了百年间中国艺术流变背后跌宕起伏的文化探索与努力,以及它们产生的深刻思想和创造的视觉经验。

而另一展览“遇见·上海”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学院与画院的双重轨道中,上海艺术家所担起的艺术改造的使命。如从中国画“画大画”、油画“民族化”,到不同于以往现实需求与政治标准下表现出的艺术自觉与形式张力。该展从上海艺术中关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问题出发,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上海艺术独有的文化生命力。

当下,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国人日渐增多的休闲方式,这些优秀的艺术资源对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华艺术宫的策展思路来看,其文化研究虽立足于上海近现代美术史,但并不局限于此,同样也关注中国和世界当代文化及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逐步建立起了一种开放型的、柔性的策展合作机制。这意味着中华艺术宫将是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

馆藏将以年均5%的增量 稳步扩充

中华艺术宫现有藏品1.5万余件,以“海派”绘画和现当代美术为主,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民间美术等,基本囊括了20世纪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流派与艺术家,此外还有部分国际艺术品。

近年来,中华艺术宫还根据典藏方向,进一步探索收藏和展览的重点,既补充现有藏品,又增加新的收藏板块,尤其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使得典藏工作不仅能向博物馆的研究水平靠拢,而且突出了现有典藏的特有价值。

“由于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积极的展示推广,许多著名艺术家将毕生创作的精品都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目前我们已接受了吴冠中家属、滑田友家属、贺慕群、贺友直、美国著名艺术家康道斯的捐赠,为建立‘名家馆’打下良好基础。”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卢缓说,“如吴冠中先生在2008年将毕生最具代表性的66件油画、水墨画捐赠给我馆,2009年再次捐赠15件素描作品,2012年又补充捐赠了23件,使得我馆共收藏吴冠中作品110件,成为收藏其作品最完整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馆。面对这笔宝贵财富,我们不仅专设了吴冠中陈列馆,对其作品进行有序管理、保养、研究与展示,而且组织了一系列世界巡回展览,将其艺术理念与经典作品传扬于世界各地。”

据了解,中华艺术宫未来的收藏将关注中国近现代、当代美术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为线索,以著名美术家整体收藏为特点。届时,馆藏将以年均5%(约450件)的增量稳步扩充,基本形成以上海为基础,覆盖全国的近现代美术藏品体系。

【相关链接】

中华艺术宫的“大气”与“小气”

中华艺术宫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揭幕仪式

从中国馆到艺术宫:只做加法,举重若轻

【编辑:田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