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美术馆:农民碗里的意外 2013-03-13 17:05:02 来源:北京晚报
众多造型独特的建筑中,一座外表冷峻的场馆格外惹眼。它通体纯黑,只有下方一角透明的玻璃显出几分恰到好处的活泼。它不在闹市,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右上角的字体平实而低调。它也没有国博、首博那样雄厚的门第,安安静静散发着独特的气质。

中间美术馆:农民碗里的意外

中间美术馆:农民碗里的意外

以紫竹院路、杏石口路为轴,东起昆玉河,西至西五环,长约7.2公里的大道上,星罗点缀着马奈草地、坦博艺术中心、中间艺术园区、中关村多媒体产业园等文化园区。经过两年多的规划建设,海淀区“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已初具规模。

众多造型独特的建筑中,一座外表冷峻的场馆格外惹眼。它通体纯黑,只有下方一角透明的玻璃显出几分恰到好处的活泼。它不在闹市,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右上角的字体平实而低调。它也没有国博、首博那样雄厚的门第,民营的“中间美术馆”淡然自若,安安静静散发着独特的气质。

美术馆不接展,凭“化学反应”选择艺术家

“我们一点都不瞻前顾后,想做什么立刻就去做了。”中间美术馆艺术总监周翊站在展厅里淡淡地说。这位美术馆的“灵魂人物”表情不多,语调很平,剪着利落的寸头,和通常人们脑海中“搞艺术的”形象颇有出入。

在他身边,一场名为《各色》的画展正在举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石煜的近百幅作品,分两个主题挂满了美术馆的两层展厅。

“夜·都市”主题很容易看懂,闹市街头、骑车人……但又会令普通的观者有些困惑,因为同样的题材,作者画了不同大小、颜色的多个版本,一古脑儿地呈现出来。“这体现了画家的专注”,周翊解释,“同样的题材画上十几张,是在积蓄一种温度。”

“温度”这个词太过抽象,记者尝试用“就像有些歌曲、书,也会听、看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不断呈现同一种题材,是画家在不断接近心中最想表达的状态”来解读,周翊表示还算贴切。“他对一种东西感兴趣,就坚持追寻。进入他的工作室,你能感受到"潮",不像有的画家,几张画糊在墙上,进去感觉是"冷"的,没有化学反应。”

《各色》是“新学院精神”系列展览的第四场,作者石煜与此前几位作者一样,世纪之交的年代毕业,在高等美术院校任教。艺术理想之火燃得正盛,现实环境的打击也已经反复领教,但却不会放弃,以自己的作品、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诠释今天的“新学院精神”。

“我们关注画,又不完全是画。”周翊说,“做这个系列,是我们好奇年轻老师都在想什么,做什么,因为他们担负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未来艺术的发展能从老师身上看到苗头。”中间美术馆不接展,确立了主题后,凭着周翊听起来有点玄的“化学反应”去考量、选择艺术家,使得馆展独具个性。

农民在纸碗里

画了红烧肉、山水、裸体女人……

然而彰显个性,却绝不代表美术馆沉浸在旁人无法理解的艺术中自娱自乐。“美术馆是沟通的媒介,漂在空中是没有生命力的”,周翊说,“选择艺术时不能妥协,但展出时我们希望尽量达到与观众的交流。”

艺术家吴啸海曾在中间美术馆做过一场名为《是真的吗》装置艺术展览,他用毛竹和纸在环形展厅修建了一条百米长的“隧道”,恍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展览期间,周翊和执行馆长郑冬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尝试着组织一次“农民专场”。

“作品光摆在那里是不够的”,郑冬梅说,“和当地的民众接触才有意义。”她和周翊怀着满腔热情跑到附近的西山村邀请村民来看展,却被泼了冷水。村民皱着眉头笑,哪看得懂,糟蹋了你们的地方。郑冬梅不死心,再去。“我跟他们讲,只有你们走进美术馆,以后你们的孩子才有可能走进来。”于是村民们被说动了,选了50个小组长以上的人,穿得“板板正正”来看展。“门口有签名簿,都推脱着不签,紧张。”

【相关阅读】

@中间美术馆:Greg Kessler 的系列作品

康剑飞推新展“互动版画”亮相中间美术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