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黄轶群:我们的作品不是用来投资的 2013-03-18 10:14:2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郭宇晖
近日,逵园艺术馆策展人黄轶群邀请4X中德艺术小组,带来“方寸之间”当代艺术作品展。在当下艺术日益商业化的潮流中,展览呈现出尊重个人独立表达、试图改变艺术高高在上的姿态——让艺术自然而然地走进社会;艺术品也不再仅仅是投资性商品,而是提供机会让更多人接触和理解艺术的亲和与魅力。

我总是喜欢和你的步调保持一致(赵欣) 37 x 52.5cm 纸本素描 2012年

我总是喜欢和你的步调保持一致(赵欣) 37 x 52.5cm 纸本素描 2012年

当代艺术在大众心目中一直是难以理解与接近的。近日,逵园艺术馆策展人黄轶群邀请4X中德艺术小组,带来“方寸之间”当代艺术作品展。在当下艺术日益商业化的潮流中,展览呈现出尊重个人独立表达、试图改变艺术高高在上的姿态——让艺术自然而然地走进社会;艺术品也不再仅仅是投资性商品,而是提供机会让更多人接触和理解艺术的亲和与魅力。

记者(以下简称记):举办这次作品展,你认为这个艺术小组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几个作者又有什么相同点?

黄轶群(以下简称黄):4X中德艺术小组是由德国艺术家Angelika Mantz、Marion Ehrsam与中国艺术家赵欣、刘洋于2012年成立的。首先,他们国籍不一、艺术背景不一、专注领域不一,因为“用纸创作当代艺术”这个相同理念而走到一起。即便都是进行纸本创作,我们仍可以看到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各自不同的独特艺术表现。在当代艺术界尤其在中国,比较少人用纸这种传统媒介进行当代艺术创作,我认为能够单纯用“纸”就是与众不同。

记:这个展览为什么挑选“纸”这么传统的材质?

黄:纸本类的创作在现今的艺术品市场算是一个冷门,用纸本创作就是想要跳出当代艺术的主流。艺术是多样性的,传统的普通东西用在新的地方也是一种创新,而且传统纸材质在表现当代艺术上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用纸的特性去创作,更加显现出艺术中最原始的本质。比如两位德国艺术家,结合了生活中所能捕捉到最细微的、最让他们感到放松、舒服和美好的东西,与他们在传统中国水墨中体会到的写意、轻松的感觉相融合。他们用当代的眼光、水墨的手法将它们结合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记:普通观众会不会觉得他们所表达的艺术比较简单,效果不够吸引?

黄:对于这个我并不担心,相反我认为可能更有利于观众对作品的解读。我们无需向观众提供太具指向性的解释。就算观众没弄懂也没有关系,只要观众能有所共鸣就够了。

当然,观众看不懂作品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广州人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是超前的,这远超乎我们的预想。他们也很愿意去了解、去想象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很重要。

记:展览号称表达生命感悟。而当代艺术有着强烈的个人符号化倾向。有观点认为当代艺术已经不是表达个人,而是使自己的个人符号更加出位、更加吸引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黄:我反而认为多样化的个体表现也是生命的一种表现方式。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商业化,个人与市场总是相辅相成,市场在接受个人的同时个人也会自然地走进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符号化是艺术家的必然选择。而我们会认真筛选出真心表达自己内心的艺术家,尽量避免选择过分商业化、符号化的艺术家。艺术家和画商在当今资本运作的艺术市场中是既得利益群体,但艺术家不是摇钱树,我们不会强逼画家为挣钱而画。比如这次展览,纸本创作本来就比较难,更是不受广东市场追捧的艺术形式之一,艺术家仍然坚持采用纸本这种创作方式就是为了表达自我。而我们选择这类展览,也是希望能够培养广东人的艺术观念,而不是把艺术等同于单纯的投资。

记:既然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是资本运作的市场,你认为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有没有潜力?买新晋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算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吗?

黄:我们的定位不是投资,而是改善生活,将艺术生活化。办画展的目的就是为提高生活质量,展出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生活装饰品。我认为艺术更应该融入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艺术,降低艺术的门槛,让艺术馆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丰富生活的一部分。

广州本土其实有很多很好的年轻艺术家,但是他们在广东的生存状况往往是流失的、被遗弃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中老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被炒得太高,艺术品市场难免存在泡沫。艺术这个领域需要新鲜血液,我们要用慧眼去发现年轻艺术家,有义务去提供平台,并扶持他们的成长。

【相关阅读】

不期而遇—关荑文个人作品展

卓莹:用转化的灵感勾勒生活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