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对我来说没意义 2013-03-22 14:10:56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汤宇
3月4日至30日,“面对面——中荷肖像及室内绘画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集陈丹青、毛焰、Jan Worst、Philip Akkerman四位中荷艺术家的作品,再次呈现了艺术史上关于肖像画这一经典主题。陈丹青、毛焰的肖像画作品都完全打破了我对于肖像画的认识。

毛焰:“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长居南京的艺术家毛焰,一直有“观念性肖像绘画大师”之称。

如今正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肖像画作品,是毛焰于2004年至2009年的作品,不同的作品,都是同一个人,是他画了十多年的托马斯·路德维德,一个外国朋友的形象。“‘托马斯系列’仍然是我的一个主题,新的中国人的形象也在开始,可能最理想、最希望的还是关于中国人的形象吧,这是相对比较周密的计划,还没有完全展开。”毛焰说。

当装置、观念、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架上绘画时,毛焰却依然醉心于肖像画。和汤宇的说法如出一辙的是,有论者称,毛焰将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画出了中国水墨山水的意趣。

毛焰确立他江湖地位的是一幅《记忆或者舞蹈的黑玫瑰》,让他跻身于“千万俱乐部”。当时,毛焰曾放言:“我希望画面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局部都充满表情。那种‘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对于一个24岁即在大型展览上获奖的画家,这无疑是他才华和野心的有力佐证。评论家栗宪庭也曾撰文表扬:“毛焰的作品放在欧洲任何博物馆的大师作品前,都毫不逊色。”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毛焰的肖像画多以居住于南京的朋友,如苏童、韩东、李小山等为模特。画面形态与画中人物的文化背景交互,拓展了肖像的思想纵深。而后,毛焰的转向了一个外国人。

1998年,毛焰遇到了在南京学习汉语的卢森堡留学生托马斯·路德维德(Thomas Rohdewald)。这个高大、富有教养的欧洲人与毛焰相遇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此后他们经常一起聚会、踢球。

有一天,毛焰突然开始画起了托马斯。从2000年至今,托马斯几乎成为毛焰笔下唯一的主角。他被画家略去着装、微闭双眼、神思迷离,甚至不辨男女,成为真实以外的“拟像”。

曾经有很多采访都会问他,毛焰,你究竟为何如此钟情托马斯?

这一次的采访,毛焰依然回答,画了那么多的托马斯,实际上只是借他的形象,画的主角仍旧是自己。

肖像画锵锵三人行

记者:为何如此偏爱画肖像画,并一画马托斯就是十多年?

毛焰:我的绘画是具有肖像属性,但是所有东西都是一个载体,如果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肖像画,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的兴趣和愿望就是在这个里面,从这里去提炼哪怕一点点东西。我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我觉得最为精彩的概念。

记者:你画过自画像吗?

毛焰:学习阶段,画过很多,现在二十多年,没画过自画像了。

记者:有名人找过你画肖像画吗?

毛焰:最开始,很多人找过,但我说,我根本不是干这个事情的,我喜欢画我感兴趣的朋友,但有人想请我去画,我说我干不了。

记者:怎么拒绝呢?

毛焰:我会试图说服他们,我不是肖像画家,传统意义的肖像画都是有要求的,你得符合人家的基本要素才行,是很无聊的事情,我认为很低级,现在的很多肖像画就是一个手艺,把一个人画得很像。

记者:历史上无数的大师都画过肖像画,或者自画像,《蒙娜丽莎》不也是肖像画吗,那些也没有意义吗?

毛焰:历史上有无数的大师画过无数精彩绝伦的肖像画,但古往今来的那些肖像画,其实都不仅仅是肖像画,它都有艺术家本人浓郁的精神和情怀,浓郁的个人风格,浓厚的表达能力,比如德国的大师丢勒,他画过的肖像画,我到现在都觉得是最好的肖像画,他不简简单单是画人,而是在里面提炼了很多个人的认识,充满他对整个人,对整个德国日耳曼人的理解,以及充满很强的人文性格。

记者:你是一个有古典绘画情结的人吗?

毛焰:我是古典情结非常浓重的人。我忠实于我自己的经历。到现在,我也经常会看那些古典大师的作品,并被深深触动。其中包括法国的德拉克洛瓦、西班牙的戈雅、德国的丢勒以及荷兰的维米尔。这些画家是我一生的挚爱。在这些作品面前,我觉得艺术家的个人性并不是那么重要,尽管这些画家都是极具个人性的大师。他们的高度令人敬仰,为之神往,是我精神上的指标。我愿意我这辈子的绘画都是向这些大师致敬。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