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赏学术融入苏州的展览”——访谈艺术家贺文斌 2013-03-23 11:36:5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后园”系列确实不是我这几天的写生成果,应该说它是我2004年以来的成果,借这次的主题,也可以说我5年前就开始了“对话园林”,“雨村”对我这一主题是早就了解和关心的,所以这一系列作品与本次展览的主题,应该是没有任何冲突的。

贺文斌

贺文斌(左)

本文导读:在“2009对话园林——中美当代艺术交流展”开幕当天,我们采访到了参加此次展览的中国艺术家贺文斌老师。

记者: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我想针对此次“对话园林”展览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此次展览展出您的几幅内容为“后园”系列的作品并不是您前几天的写生成果,请问这是不是与这次“先写生后展览”的展览方式有冲突?

贺文斌:“后园”系列确实不是我这几天的写生成果,应该说它是我2004年以来的成果,借这次的主题,也可以说我5年前就开始了“对话园林”,“雨村”对我这一主题是早就了解和关心的,所以这一系列作品与本次展览的主题,应该是没有任何冲突的。

我属于精工细作的那类画家,由于时间紧迫,在写生活动之前王晓东就有打电话提醒我带上写生画具,久未对景写生,突然能与10多位中美艺术家一起画画,这么好的机会和氛围,为什么不呢!《沧浪亭写生》是我此次“对话”的写生作品,黑白主色调。以黑白为主调的风格是我2004年前的一种创作手法,我给它的主题是“逝色”。表现了一个外乡人眼中的古城苏州,更像我小时候在老电影中看到的老旧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体会,我惊异于这块飞快变化的土地。在大量的资本面前,很多百年建筑在一夜间被换成水泥瓷砖或全新的“黛瓦粉墙”,人们在这个城市中焦虑、压抑、奋斗并贪婪地追求物质生活,享乐并透支着生命。曾经被视为落后贫穷的古建筑在今天成为成就与富有的象征,于是崭新的古典别墅,不伦不类的古今结合,成了这个时代所谓回归传统的象征。我作品中的香艳女子与古典园林构成了这个城市一种奇特的文化表象,同时也是这个消费城市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而“后园”这个主题的作品正是我与园林的对话,与苏州的对话。

记者:在“对话园林”的写生过程中,不仅有艺术家与园林的对话,还存在有艺术家与艺术家的直接对话、交流。您认为“对话园林”的对话对象是“园林”还是“艺术家”?

贺文斌:应该都有吧。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语言交流的障碍,让我觉得与美国艺术家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和深入,我想其他艺术家包括美国画家也会有同感吧。外地的和美国的艺术家游览苏州园林、感悟苏州园林,大家一起在园林中写生,静下心来感受其中的人文内涵和建筑文化,从而反思人与环境,人与历史,西方与东方,在短时间内激发创作的灵感并诞生作品,我想“对话园林”的意义已经很明显了。对于我,多年生活在苏州这座古城,虽然与园林的“对话”很早,而这一次的活动我也有新的收获,一种不同于画室中的鲜活感受。

记者:在此次展览的写生阶段,中外艺术家聚集在园林进行创作,请问您有没有什么创作体会?

贺文斌:感受最深的是外国艺术家面对苏州、面对中国园林时的那份新鲜和积极,我觉得他们的“对话园林”更鲜活些,这也许是和他们第一次来苏州有关,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种热忱对创作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

这样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行为,似乎与艺术家自由创作、特立独行的特性有一些冲突,但参与完整个过程到展览开幕效果却令人意外!一开始很多人还不能够进入状态,先是游览观察,每个人都在思考,在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式,接着后面几天大家都开始行动了,比如我发现王南飞总是在假山石的“山顶”俯视园林,然后开始写生,画幅很小,画的很认真。Anne向我打听哪里有彩色复印的设备,我还是没有听明白她到底想要做什么。冯晓东是我比较熟悉的,他直接就开始了他信手拈来的油画写生,调色盘上颜料堆的像小山。葛辉在借景涂抹自我的感觉。徐微强在速写本上变化着自己的解构符号。美女Niku始终在拍摄并不停地与人交谈。Jenny则将她一大卷宣纸铺在了园林的地面上开始了她的手工制作。Roca一直在到处拓印……所有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工作状态中,我无法想象他们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作品,一切都是谜。

直到展览前两天,大家在展厅精心布置自己的作品时,才互相“发现”每个人独特而富有才情的作品,特别是装置作品让人感到神秘未决,这个过程太有趣了!每位艺术家的观察点和创作方式都不同,园林和这座城市给每位参展艺术家都带来热情和创作灵感,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记者:在展览过程中,国内的艺术家更多的以架上绘画的面貌出现,而国外的却样式纷呈。您作为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会不会有一种自叹艺术表现形式不够丰富之感?

贺文斌:我并没有这样的感叹,反倒是这种相互碰撞,使这次展览更加有意思。实际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中,装置及多媒体艺术已经较为多见,只是在苏州,人们还是感到相当新鲜而已。,总的来说,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多数以架上为主,这也与前几年架上作品的市场火爆有关,近两年雕塑作品也有很好表现,也不乏优秀的装置及影像作品。比如前几年,在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展出的蔡国庆几个装置艺术,给我们苏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北京798、宋庄、草场地等艺术区,中国当代艺术形式、市场运作已相当国际化。随着架上当代绘画的繁荣,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多媒体艺术、行为艺术都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多元化成为这个时代艺术的特征,艺术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甚至于打破了建筑、文学、表演、音乐的界线。

总之,艺术发展到今天,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是必然发展趋势,而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优劣,其智性与思想观念的有效表达才是关键。最终还是要看作品内涵。当然也希望这次展览是苏州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开始。

记者:您曾说您的创作离不开苏州这块土地,那么请问您作为一个被苏州滋润了的画家怎样看待这次展览?

贺文斌:相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文化中心,苏州是比较边缘化的。北京的艺术经济人大多认为苏州没有当代艺术,对苏州的关注度远低于其它地区,而苏州搞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参与各种展览的机会也相当少,因此苏州艺术的“生态圈”一向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往往一个展览往往没有策展人没有评论家更没有市场,一群艺术家热闹一下就完事了,凝聚力也越来越小,很多画家只好自我经营,生存状态有点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雨村举办的这次“对话园林”展览,从策划到组织,投资人、策展人、评论家、媒体都能到位是以往的展览历史中少有的,已经相当完整,我觉得这是今后苏州展览的一种趋势。尤其是高水准的评论家的介入能够提升展览的学术水平,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所以在我看来,有学术的渗透是这次展览的一个亮点。

记者:非常感谢您的支持,谢谢!

【相关阅读】

贺文斌访谈——茫高原梦境中画出江南遐想

寂寞并快乐着——艺术家贺文斌访谈

贺文斌:小城春色,那双忧郁的眼睛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