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
耶稣会教堂 由于来自耶稣会的传教士和中国近代史有很大关系,王受之重点关注了这个并不算华美的小教堂。
手绘地图 威尼斯街头复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手绘地图,王受之又重画了一次,四百年来,这个城市的变化都不大。
嘉年华会 威尼斯每年有长达6个月的狂欢节,这是王受之根据Giovanni Domenico Toepolo的油画而作。
逢单数年份是艺术双年展,逢双数年份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这个城市,对中国艺术界和设计界来说都并不陌生,叹息桥、圣马可广场等景点更是中国游人必去的景点。不过,著名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王受之所感悟的,却是一个不一样的威尼斯。
去年,王受之走一路就记录一路、画一路,用大概50来张木炭条画记录下威尼斯以及原来属于威尼斯共和国的克罗地亚滨海城市的风光。上周六,这一批木炭条画在逵园艺术馆开展,除了画出“不一样的威尼斯”以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受之还不一样地点评了威尼斯,特别是威尼斯双年展。
先看威尼斯的原材料再看威尼斯
“以前去总是从法兰克福转机到威尼斯,再坐车到城边,转渡船进城住店。这一次则比较复杂,是因为要去克罗地亚看几个大理石矿,原因是建造整个威尼斯的大理石基本都是从那几个矿出产,运过亚得里亚海,从香港要去克罗地亚大理石矿区没有直飞航班,因此先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再从伊斯坦布尔转飞克罗地亚首都扎格勒布,接机的人再开车两个多小时到依斯特拉半岛尖端的小城普拉,之后再从普拉沿着亚得里亚海北上斯洛维尼亚,转西,进入威尼斯。离开威尼斯是自己开车去米兰,从米兰飞回亚洲的。很少人会这样走,但是却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经历不同的意大利。”王受之说。
而这样走的结果,是先看了威尼斯的建筑材料,再去看威尼斯。威尼斯是一个建设在环礁上的城市,所以建筑是先打木桩,然后在此基础上用石材建成。“而且,威尼斯近几百年间都没有战乱,加上这里的地理环境也不适合于高楼,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人打主意将这里发展成为什么写字楼区,正因为如此,这里如同一本建筑史书一样,保留了很多数百年的建筑”。
每年有6个月时间嘉年华的威尼斯
王受之走一路就画一路,几年前曾经出版过一本《巴黎手记》,很多朋友就带了那本书去巴黎,说很管用。这次去威尼斯,王受之也利用零碎的时间边写边画,画出了一系列关于威尼斯的速写。
“这次的画有点与《巴黎手记》不同,是改用了木炭条做主要的工具,而《巴黎手记》则是以钢笔画为主的。原因是因为巴黎建筑细节复杂,钢笔可以抓住细节结构,而威尼斯是一个建筑营造的气氛之城,钢笔太硬朗,缺乏韵味,木炭条柔软,好像水墨一样,可以创造氛围”。
此次展览将展出王受之40余幅关于威尼斯建筑设计与风情的炭笔素描作品。这次王受之所画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景点外,有很多不为中国游客所注意的角落。他画了克罗地亚的大理石矿,因为这是威尼斯建城主要材料的来源地;他画了耶稣会的一个小教堂,因为利玛窦等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很多是出于这一教派,而这些传教士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甚至翻画了一张威尼斯的百年之前的嘉年华会油画,因为威尼斯每年有长达6个月的嘉年华会,这种奢侈而糜烂的生活也反映在了建筑之上。
无谓将威尼斯视为一个龙门
王受之现为美国设计教育最高学府——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作为一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王受之也对国内艺术界对威尼斯双年展的过度关注予以了抨击。
“今年是中国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周年的日子。20年前,中国的画在国内售价不高,所以很多中国画家专门去威尼斯参展顺便卖画,如今中国国内的画价已经比国外还高了,大家已经不抱着卖画的目的去威尼斯,但是参展的人还是很多,因为很多国内艺术家已经把威尼斯作为一个非去不可的龙门,似乎只要曾经参展,就被戴上了光环”。
甚至威尼斯还因大量中国人的到来而产生了大量的出租场地办起了场外展,大量的寻租活动因中国人而产生。“有些画家来威尼斯参展完就走,甚至不到处看看,这样功利心太强的人永远成不了大艺术家。”王受之感慨地说。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