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林: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欲说还“羞” 2013-03-29 15:00: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艺术市场缺乏合理的价值判断。中国艺术圈的江湖人士利用不对称的信息蒙蔽人,这样的艺术界是不健康的,需要用阳光来晒一晒。无论是策展人的产生,还是艺术家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圈子文化,不是圈子里的人几乎无法得知参展信息和细节,更别想知道参展途径在哪里了。

威尼斯双年展

图片资料

中国艺术市场缺乏合理的价值判断。中国艺术圈的江湖人士利用不对称的信息蒙蔽人,这样的艺术界是不健康的,需要用阳光来晒一晒。

无论是策展人的产生,还是艺术家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圈子文化,不是圈子里的人几乎无法得知参展信息和细节,更别想知道参展途径在哪里了。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110多年历史的艺术节,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吸引了全球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关注,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

从1980年中国第一次参加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起,迄今已有33年。而今,威尼斯双年展越来越热闹,今年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如期将至,此时此刻,中国的艺术圈倒是真的“需要用阳光来晒一晒”了。近日,记者记者约请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徐子林先生就相关话题畅所欲言。

记者:当初威尼斯双年展邀请中国参展,中国政府第一次送展的是民间剪纸;到1982年中国再度参加第40届威尼斯双年展,送展是刺绣。中国以这样的作品亮相威尼斯双年展,现在来看似乎觉得好笑。

徐子林:在1980年代,超前卫艺术和新表现主义正是通过威尼斯双年展,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标志性现象。威尼斯双年展是国际艺术最前沿的成果展示平台,而中国政府用民俗工艺品参展完全背离了双年展宗旨,因此1982年以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不再邀请中国参加了。

记者:此后等待10年,中国才真正迈步走进威尼斯双年展?

徐子林:是的,直到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才再度邀请中国参展,由栗宪庭推荐,双年展策展人伯尼托·奥利瓦邀请了方力钧、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刘炜、喻红、冯梦波、王友身、余友涵、李山、孙良、王子卫、宋海东等14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其中徐冰展出的是装置,其他的都为绘画作品。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在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蔡国强的行为艺术《收租院》获得“金狮奖”。

记者:徐子林先生这次对双年展有一些质疑,尤其对中国参加双年展艺术家的产生机制有不同的看法,有点捅破艺术圈潜规则内幕的意思,对于促进艺术界的健康发展倒是不无裨益。

徐子林:威尼斯双年展自身并没有问题,它是国际艺术界最前沿的交流、发布平台,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参展机制,比如展览主题的公示,会在本国主要艺术媒体上广告,并公开路演,希望本国艺术家积极提报参展方案,而方案的评选也是公开和透明的,不仅入选有充分理由,落选也有必要的理由。正因为艺术观点经常会遇到争议,所以更加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

而世界各国双年展都是针对艺术家新面孔的,展出的是最前沿的艺术思想,而不是已经在艺术市场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以像这次我们的各类平行展中的一些老掉牙的绘画,和拿刺绣、剪纸去参展有什么区别?

记者:难怪会有这么多的质疑声音,原来自有原因。

徐子林:中国现状是,无论是策展人的产生,还是艺术家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圈子文化,不是圈子里的人几乎无法得知参展信息和细节,更别想知道参展途径在哪里了。社会的不公正在艺术行业里凸显无疑,这很可怕,因为当代艺术代表的是前沿的思想,如果人类思想的产生都缺乏公平的环境,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希望?

所以,这次我质疑的展览形成的制度和参与的机制,而不是展览本身。

记者:威尼斯双年展的主要展出形式是怎样的?所谓的主题馆与国家馆的划分有必要吗?

徐子林:有两个形式,其中主题馆是双年展学术核心,而国家馆是商业辅助。主题馆是由每届总策展人策划主题,由相关学术专家推荐艺术家,总策展人邀请艺术家参展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的,整个过程很透明。我们通常说的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主要就是指该部分,这是主场。

而国家馆的内容只需大体上符合双年展的主题方向,具体参展由每个国家自己选派的策展人负责,艺术家也是由每个国家自行选择。国家馆的形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带来很高的国际参与度和知名度,是威尼斯双年展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严格的展览机制和合理的资源配置,保证了学术(主题馆)和商业(国家馆)之间的平衡。国家馆的一切费用均由参展国家自行负责,包括场地的租赁。

记者:平行展又是怎样形成的?是中国的独创吗?好象现在有点乱的感觉。

徐子林: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叫平行展的展览,只是多年来,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威尼斯举办艺术活动的有很多,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地方,因为这和威尼斯双年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011年由北京今日美术馆、台北最铭文化教育基金会、鹿特丹世界艺术馆、台湾美术馆和威尼斯Claudio Buziol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的艺术展,该展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开幕,由于参展艺术家近150位,规模浩大,所以宣称是当年双年展最大的平行展。实际上该展是典型的商业展览,所谓美术馆主办其实是场地出租方,完全由艺术家自费参展,由于收费高昂,所以许多艺术家选择就近参展,比如有些艺术家只参加北京今日美术馆展览而放弃其他城市展览。因为该展览实际效果混乱不堪,所以展览结束后几乎没有人把该展和威尼斯双年展放在一起谈论。

记者:但是现在我们的一些策展人美化了这样一些外围展览,并企图混淆和威尼斯双年展之间的关系。

徐子林:因为仅是外围展对中国艺术家没有很大吸引力,所以和双年展组委会建立某种具有想象力的暧昧关系变得很重要,包括使用双年展的统一标志和进入双年展的导览手册等等。但这意味着组委会要授权和审核相关展览是否达到基本标准。这个就是被国内策展人吹嘘成双年展的严格审核制度和程序。其实审查的重点主要针对场地的公共安全问题,而对展览的方案和展览形式的审核,并不是完全基于艺术中的学术标准,而是以安全为重(展览期间国际游客很多)。

记者:平行展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艺术家对双年展本身的看法。这个似乎有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味道。

徐子林:平行展在2011年,整个参与人数还算合理,但是今年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各方组织的平行展,参与人数太多,比如有策展人策划的竟然有150多人参加的一个平行展,已经变成利用、假借威尼斯双年展名义进行的招商行为,按人头收钱。

平行展不过是双年展的外围展览,并不会获得多少关注,对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

记者:艺术家热衷于平行展也是事出有因,但是别有用心的忽悠则应当引起警惕。

徐子林:只有中国艺术家才会如此热衷,因为在过去,有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威尼斯双年展获得国际关注,但是,只有参加双年展的主题展才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其余的包括国家馆的展览并不会得到国际艺术界的重视。

有些艺术家利用国内人对威尼斯双年展的不了解,企图混淆展览的性质,从而取得艺术市场的垂青。这和国内这些年盲目迷信国际展览和博览会权威地位有一定关系。中国艺术市场缺乏合理的价值判断。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中国人对真相缺乏了解。

记者:看来对平行展的质疑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艺术环境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创作动机与人才的脱颖而出。

徐子林:我不是质疑平行展,而是为了试图还原所谓平行展的真相,唯有建立公开、透明的展览制度,才能形成合理、公平的竞争和参与机制,才会让优秀的人更优秀,杰出的人更杰出。

当一些人了解到平行展的真实情况后,更多的是惊讶,可见这么多年,中国艺术圈的江湖人士利用不对称的信息蒙蔽了多少人。这样的艺术界是不健康的,需要用阳光来晒一晒。

记者:艺术品投资人都比较关注艺术展览,因为了解行情对他们的投资很重要。徐子林先生对中国艺术展览制度的构建有什么期待?

徐子林:首先建立合理的展览、选拔机制,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下才会诞生公平的制度,才不会有长官意志,才不会有权钱交易,才不会有暗箱操作。

在发达国家乃至台湾,美术馆、各种双年展都要大做招展广告,邀请广大艺术家积极参加,而整个的选拔过程也很透明。因为美术馆和各种展览的组委会都要接受来自基金会的监督,经办人仅是职业经理人或者是顾问,如果出现暗箱操作或者程序问题,会直接影响以后基金会对美术馆和展览的资金支持。而且出现职业操守瑕疵对职业经理人影响极大,没有人会再聘用他们了。

【相关阅读】

徐子林:韩国画廊为何整体撤离中国艺术市场?

徐子林:开间赚钱的画廊 教您画廊的经营之道

徐子林:当代艺术集体沦陷和艺术区衰退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