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明确规定吴冠中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陈逸飞、关山月的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王朝闻、启功、黄苗子等21人的代表作不准出境。此规定一出,顿时引起多方关注。有人拍手称快,说艺术品应该得到政策保护,标准的出台有利于防止中国艺术品的流失等。也有人反对,说限制艺术品出境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物保护的重责不应仅寄托于政策标准。在此,99艺术网采访到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
国家文物局的例行工作
99艺术网:您如何看待文物局发布的这个通知?
甘学军:这是国家文物局例行的工作,为了加强对这些书画家作品的保护。
国家文物局这种限制通知已延用几十年了,但是,现在因为面临新的国际艺术品市场,面临新的中国文化不光是要引进还要输出,既要保护还要传播,这个现象应该在观念上或者在具体的工作上需要根据新的形势,有新的观念和新的办法,结合进来。现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也是例行的一个工作,过去有这么一个惯例,艺术家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就归于文物管理范畴了。
现在面临新的形式的时候,不光是制作业的输出,还有制造业的强国、文化的强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是很重要的载体,艺术家的作品进出口,对海外是一种推介,我们对艺术,对我们优秀的艺术家作品还需要向全世界推介,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形势能够有适合新的形势的观念和办法,应该是现在提到艺术上的一个问题,面对质疑声,我理解文物部门的这个例行工作,他们也很难很难把握这个鉴定标准,实际上在这么多年了的操作中,一直存在这个鉴定的问题。
“一刀切”带来很多弊端
99艺术网:此措施有何优劣之处?
甘学军:此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在法规的层面保护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从主管部门初衷角度讲一定是想把优秀作品留在境内。这个政策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包括古代和近代的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作品都是可能会流向海外的,只是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在国外艺术市场的很多中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回流了。
比如吴冠中,其实他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是“墙外香”,是先在海外火起来,国内才开始认可,尤其是吴冠中大量的优秀作品在海外,这些年来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优秀的作品就回到大陆来了,有这样的措施加以保护是可以的,但是这么简单“一刀切”界定的时候,在操作层面确实有它的问题,做起来会带来很多问题和一些弊端。
一部分可以出境,一部分不可以出境操作层面很难界定,所以有时候有一些包括李可染都是说所有的东西不许出境,过去齐白石是代表作不许出境,后来也改成所有的东西不能出境,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市场的情况和发展来定的,但是这个方法是不是就怎么样也很难讲,确实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样就不利于保护,或者这样就保护不了或者就保护得了,很难说,但是从主管部门初衷角度讲一定是想把优秀作品留在境内。
从国家文物局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国家都是想把优秀的东西留在国内,问题是这个工作应该做得更细,从更学术的层面,更权威的或更加透明的层面来做确定这些名单和范围,然后再确认保护和限制的程度及范围,这样会让社会、市场更了解一些。
面临新的问题,更科学的制定管理条例
99艺术网:此次通知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的影响如何?
甘学军:肯定会有些印象,这个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大陆和香港的拍卖主要是一个关税上的问题,过去宽进严出,欢迎回来,因为现在优秀作品回流的规模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高,上亿的东西都回来了,动不动几十件、几百件。
现在整个艺术品市场特别是拍卖市场是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是需要从更高层的文化发展战略高度来对这个市场进行考察,对面临的这个国际化竞争的格局进行研究,制定新的发展政策、法规,从根本上制定这些法规的根本的出发点是要扶持和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限制,这个是一定要确定的,如果不确定扶持和推动,而是说现在要强调限制,强调监管,这个肯定会在整个市场的要素建设上,会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国际化竞争中产生不利的地位,这是面临的一个基本现实。
【相关阅读】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