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培育者: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 2013-04-24 11:19:4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郭毛豆
4月30日-5月3日艺术北京第八届即将亮相,同一个月内老牌国际艺博会巴塞尔强势登陆香港,任何事情都向国际化靠拢的我们难免在艺博会上也对比下“本土”与“国际”。但2013艺术北京的画廊名单中,海外画廊所占比例依然是与去年持平,整个艺博会也未见大的调整改革。

董梦阳.jpg

董梦阳

4月30日-5月3日艺术北京第八届即将亮相,同一个月内老牌国际艺博会巴塞尔强势登陆香港,任何事情都向国际化靠拢的我们难免在艺博会上也对比下“本土”与“国际”。但2013艺术北京的画廊名单中,海外画廊所占比例依然是与去年持平,整个艺博会也未见大的调整改革。对此,董梦阳回应:我的思路不是往前冲,而是往回走,做品质。

“完整亚洲”前先“完整中国”

2012年“艺术北京”举办过后,微博上出现了对于展览场馆的吐槽:没有wi-fi、安保欠佳、展板质量较差、临时馆空气质量不好等等。对于“艺术北京”的参展机构来说,这些细节甚至比拆分展区、扩大规模等大动作更为重要, 它们是艺博会整体服务质量的微小着眼点。董梦阳一直以来都对媒体强调艺术北京是“服务大众”的,务实的他自然看到了这些问题反馈。在本次采访中他肯定地告诉我们,2013年的艺术北京展厅会在现场局部设立wi-fi点,并且在温度高的地方加强空调安置解决通风问题。虽然目前不能达到全场覆盖wi-fi,但“至少完善了很多,我们会一步步来,每年的进步是我最大的愿望。”

关于艺博会画廊的入选标准,“有代理机制,不是简单买卖关系的画店,是对艺术有推动性的机构”是基本原则,但是标准会随着报名画廊的基数浮动。2013年的艺术北京有250家报名,最后入选150家,董梦阳十分实事求是,“如果将来有300家甚至500家的时候我所选出的画廊品质当然不一样了”艺术北京的目标是“完整亚洲”,但离这个标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甚至今天占参展总数的1/3的海外画廊还被评价为“大多无质量且水土不服”(李苏桥)。董梦阳甚至用“奉献精神”来形容这些海外画廊,因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包容度与认知度十分有限。这一点在他做CIGE请来高古轩画廊却惨遭冷遇的时候就已经认清,艺术北京只能成为一个务实的博览会而不是一场秀,当务之急是把中国的画廊与好的艺术家呈现出来,“完整亚洲”也许是一个十年的任务。

“在农村就要做供销社,没必要做超市或者宜家”

拍卖行与画廊同时出现在艺博会也是 “中国特色”的一种,业内人士将其称为“一级二级市场抱团取暖”。而事实上处于一级市场的画廊主们会抱怨实力更加雄厚的拍卖行占据了最佳展位,也凭借市场成熟度高的作品招徕了更多重量级藏家,使画廊受到更大挤压。从主办方的角度,董梦阳解释了自己的出发点:在国内由于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倒置性(先有拍卖行再有画廊),交易主要在二级市场完成,人们对于一级市场的关注度远不如二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拍卖行的影响力和强势的关注度来吸引藏家群体和更多的人群。他们因为关注拍卖行来到艺术北京,可能会因此走进画廊,了解在画廊购买艺术品的好处。将拍卖行引入艺博会是董梦阳针对艺术品国情的权宜之计,他说自己当然了解在微博其他媒介上“吐槽”的专业人士看待艺博会的角度,但是“国情不一样”。

对于大家习惯性地拿中国的艺博会与国外老牌艺博会相比,董梦阳很无奈:“不同的环境应该长出不同的东西,沙漠中长不出稻田”。他甚至认为我们没有办法与香港进行比较,因为艺术系统的繁荣不仅牵涉到关税、财力、政策等问题,更加深刻的原因是综合的文明环境。“在农村就要做供销社,没必要做超市或者宜家”,这样的言辞也许生硬但一语中的。采访中他还举了在法国蓬皮杜中心人们需要排队几个小时才能观看达利展览的例子,二十万人的参观记录在法国六千万的人口数目前显得尤为刺目。“那儿的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是来自血液中的,我们需要时间、需要教育”。

董梦阳不是一个文化悲观主义者,他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但再辉煌也要一步步走过去,重要是这“一步步”。上海当代的夭折告诉他,现在不能做二十年后需要的东西,因为不合时宜无法坚持。艺术北京创立8年来,董梦阳一直在寻找什么是适合本土的艺博会,现在他甚至不太看国外的博览会“也不想管外国人的事”,因为他清楚不能以国外的标准作为艺术北京发展的模板。每一年他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 “我一天天更加明白艺术北京是要干什么的:集中精力于服务这里的人群与艺术产生联系,收藏、爱好艺术,这也是我最大的理想和目标。”

培养、教育新的藏家群体

藏家的范围被董梦阳扩展为“愿意接触艺术并且有能力消费艺术的人”,他每年都会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并把他们带到艺术北京介绍给画廊。而对于这部分人的艺术教育工作大都在画廊里完成,从四、五十岁开始接触、认知艺术已经起步太晚。但好在每一年真正抱有收藏而非投资目的的藏家人数都在增加。在艺博会进行的几天内,艺术北京也会举办若干场教育型的论坛,并且完全是针对艺术爱好者进行的收藏、鉴赏入门级别教育普及,而非空泛的问题探讨。

艺术北京会在博览会期间举办6、7个学术展览,这些展览都是借助画廊、赞助商等社会各界的力量得以实现的,而社会的合力也是董梦阳最为期待的东西。“我希望我们一天天更有影响,发出的声音更大、传的更远”。当人们集合力量在一起为了长远的文明进步的目的做事情时,并不仅仅能从中得到虚幻的理想荣光,个人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与实惠。能这样思考,便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时愉快并且有意义的。

当被问及是否充当着艺术“启蒙者”的角色,董梦阳肯定地回答:“我们是先烈,一定是这样”。文化、艺术教育只能是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大跃进。艺术市场极度膨胀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粗放的、急速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益处。如何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落脚点不让理想夭折,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相关阅读】

董梦阳:画廊是一个助推机构,不是一个画店

董梦阳:判断力决定画廊的生存

2012艺术北京后记:定位越来越明确

 

【编辑:郭巍薇】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