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
人物名片
许江,1955年8月出生于福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去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今年4月,许江与其夫人施慧在德国科布伦茨市路德维希博物馆举办了“精神绽放”联展。在北京见到参加全国美术工作会议的许江时,他刚刚从德国回来,谈起这次展览很满意,“我的‘葵园’从去年5月到今天,已经在卡塞尔文献展和德国多个地方展出,但这次在德意志角的展出最为成功。这个地方有一种文化象征、文化情怀,葵竖立在那里,把这些都激活了。”
翻开展览报道的德国报纸,虽然语言不通,但从许多现场的报道图片上,仍能感受到许江作品中的历史沧桑感。“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受语言的限制,那种文字类、语言类地交流传播受到很大的影响,美术这种直观性的语言最宜于被外国人接受。”围绕他的这次个展,许江谈起了他对当代语境下中国美术走出去的一些思索。
历尽沧桑,却仍然怀抱理想
记者:德意志角是德国的一个地标,从未放过艺术品,您的葵园《共生》是首个破例展出的艺术作品。您对这次特殊的展览,有什么感触?
许江:德意志角上展出的800棵、6米多高的金属向日葵和莲,组成了作品《共生》,这一片黑色的葵园好像被燃烧过一样,又在重生后共聚在德意志角,和威廉大帝雕像遥遥相望,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情怀。每天有几万名游客可以看到这片黑色的葵园,人们到了这里抚今追远,会想到德国历史、两河汇流和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存等诸多的命题。
莲是生长在水里,葵则是生于少水的沙土中,它们的共生代表了文化的共生。现在又放在两条河流汇聚的地方,更代表了一种多元文化的共生。这种共生的思想和历史的情怀,把今天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和艺术呈现,活生生地展示在外国人面前,他们觉得这很有意思。
记者:您近年来的作品以“葵”为主题,寄予了怎样的感情和思考?
许江:我画葵、表现葵,其实是表现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曾经是向阳花开的一代人,经历了“文革”时代的10年,又亲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跟时代同步。今天我们渐渐老去,历尽沧桑却仍然怀抱理想,这是我的一个主题。
每个民族对于葵都有自己的认识,而一个苍老的葵园带给我们很多的想象。就像我在德意志角矗立的这一片葵园,仿佛一片废墟,但是它仍然矗立在那里,象征着一种重生。这种废墟和重生之间的张力,带来一种特殊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是我们这一代人心头的纠结,是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感情。全世界有相当多一代代经历过历史沧桑、受过磨难的人,希望了解自己的历史、不断振兴走向富强的人,都能够理解这样一种情怀。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这是我一直画葵、反复画葵的初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