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2大地震五周年看艺术如何为灾难疗伤? 2013-05-15 11:48:1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程国政 姜锡祥 梁依云
5月12日是5·12汶川大地震5周年的日子。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劫难总是与文明的脚步如影随形,玛雅文明的消失、庞贝古城的消逝,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随之或湮灭或隐入历史的沉沉大幕后面。

雕塑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前的一组雕塑,展现了军民同力抢险救人的壮丽场景。

5月12日是5·12汶川大地震5周年的日子。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劫难总是与文明的脚步如影随形,玛雅文明的消失、庞贝古城的消逝,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随之或湮灭或隐入历史的沉沉大幕后面。除去人为造成的战争之流,伴随着各种灾难而生的艺术作品往往成了传世的精品,正如清人赵翼所吟:“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灾难艺术与人类结伴而行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数年,但在都江堰的5·12抗震救灾陈列馆,看到灾害造成破坏的惨烈程度还是让我们目瞪口呆。地震源附近,原本有33户人家的山沟瞬间壑成为龇牙咧嘴的石丘,土黄麻白的石头土块将大桥也吞没了;更多的则是绘画、雕塑、装置等各种艺术作品,我们从中看到了巨大灾难面前人类的坚强和勇气,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人们的守望相助,看得我们的心里一阵阵温暖、感动和鼓舞。

灾难是文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伊利亚特、俄狄浦斯王,人类历史长河里一个个巨大灾难中诞生的英雄经由口耳相传进入各类典籍;有的则是由文学作品才广为人知,像《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复仇,《鼠疫》里人与瘟神搏斗的故事等等。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与灾难的抗争历史就有多长;彰显灾难中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记录其间人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美好爱情的艺术画卷就有多么恢弘壮阔。

设计展现人性真实与升华

从墨西哥南部一直往南,你就能见到气势恢弘的金字塔,它们遍布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的山岗丛林之中,高耸的塔、精美的雕塑,甚至浓绿丛林中的那些残垣断壁,都成了精湛且神奇的胜景,那是印第安文明的标志。可是有谁想过,这些从公元前数千年一直延续到公元九世纪的壮丽金字塔、宫殿,突然间就“消失”了,只剩下了这些精美绝伦却又了无人迹的遗存。

灾难带给人类的,除了这些艺术价值极高的遗迹之外,更多的则是绘画、雕塑、文学,当然还有那些被搬上银幕的《泰坦尼克号》、《唐山大地震》、《1942》等等,灾难主题的各类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影视作品中,再现灾难主题的大制作总是和“大场面”联系在一起,从善用声光电的电影人们的描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天灾人祸的惨烈壮观,更多看到的还是人性的真实与升华。

关怀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优秀的灾难艺术作品,无不穿透灾难,关注其时其境中人的善与恶、崇高与猥琐、勇敢与怯懦、抗争与逃避、希望与绝望。

“5·12”地震发生后,大量即兴表达哀痛情感、大写生命光华的诗作,一时间大放异彩。绘画与雕塑同样当仁不让,我们至今还记得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举办的雕塑艺术展:《我们的毕业照》,那是一张老师缺席的毕业照,老师在地震中张开双臂护孩子,牺牲了,孩子们得救了,让参观者重温了希望与感动。正所谓大难临头有大爱相随,大难当头有大艺。

但是,我们要提问的是:灾难过去之后,我们的艺术家们用何种方式、怎样展现和升华这些场景、细节与人性之美?受灾的家园要重建,受创的心灵更要抚慰,灾区人民的守望相助要表达,生存反思、人性关怀需要记取,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到场”,然后反刍酝酿。我们呈现的艺术作品应彰显人性之美,展现人类抗争的伟大,关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如果是战争灾难呢?反思与谴责不可或缺,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也不能缺位。

【相关阅读】

美国藏家夫妇的藏品见证四川地震后的真情

艺术家笔下的“地震”作品:坍塌的家园

【编辑:谈玉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