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不会诉诸法律
昨日,记者联系上《文汇报》“笔会”副刊主编周毅,据她透露,杨绛先生的态度是“到此为止”,不愿过多炒作,也不会诉诸法律。
周毅与杨绛先生相识多年,她与杨绛的长篇笔谈《坐在人生的边上》曾引起广泛关注,并一直与杨绛先生保持联系。她告诉记者,现年102岁的杨绛先生身体状况很好,由于年事已高,不愿受到外界打扰,希望媒体不要打扰杨绛先生本人。
据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介绍,钱钟书信札专场研讨会暂定于6月1日开幕。对此,周毅认为,由于拍卖公司没有尊重作者的意愿与隐私,届时,国内一流的“钱学家”很可能不会出席这次研讨会。
钱钟书信札部分内容
谈外界对他的热捧:“海外对我的过奖已起一些反作用。我素性孤寂,不好吹擂(故访问、录音以至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记者拍电视,都婉言谢绝)。兄知我而亦爱我,必能鉴原。国内对《围城》再版,引起热浪,许多大学中文系教师都要写文章称道,凡上门或来信找到我的,我一概不鼓励、不帮助,并劝他们不要动笔。物极必反,誉过招毁,‘到地狱的道路是好意铺筑成的’,我四十年文学生涯于此深有体验。”
谈杨绛《干校六记》是否由《广角镜》出版:“山妇是否肯献丑,则看兄之威力是否远及,弟无‘夫权’可行使,奈何!”
谈鲁迅:“前日睹贵刊《一段情》之文,与内人皆叹为石破天惊,而更叹兄之有偷天妙手、泼天大胆。正思写信,尊函适至,知果惹恼招怒,然此亦早在意中。历史从来出于胜利者手笔,后死即胜利之一种方式。三年前鲁迅纪念时出版之传记,即出敝所人撰著,中间只字不道其原配夫人,国内外皆有私议而无声言者。”
——《广角镜》刊登秦德君一篇文章《一段情》,披露了作者与茅盾的一段感情纠葛。这引起了钱杨夫妇的注意,也顺带提到了鲁迅。此前,钱杨夫妇几乎从来没有公开谈论过鲁迅。
谈沈从文:“‘潜德发幽光’、‘闇然而日章’,悄悄地流布比较少惹是非。像从文先生那封信的牢骚,我是不发的,恐引起一些不愉快的注意而已。”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龚明德分析称,这可能是指当时沈从文写给有关部门的信,抱怨住房问题。
谈学界风气:“上周中文大学一学者来过,言现代文学会上国内去者发言,舍柯灵兄一个外,皆空洞浮浅。香港大有人在,走江湖者轻心大胆,欲以狗皮膏药充虎骨膏药,不知冷眼旁观者之齿冷也。不足为外人道耳。”
谈大陆学者:“俞平伯、吕叔湘、朱光潜、杨荫浏(中国音乐史创始者)、夏承焘,皆海外闻名而报导不多者,且‘江湖气’较少。”
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红楼梦》:“因思及Hawkes近以其新出译本第三册相赠,乃细读之,文笔远胜杨氏夫妇,然而此老实话亦不能公开说,可笑可叹。”
——通常认为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是一座丰碑。
钱钟书与李国强
即将拍卖的钱家三口这些信件均寄给了同一个人——时任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的李国强。其中,钱钟书和杨绛的去信,大多是与李国强商谈《也是集》、《干校六记》两本作品的出版事宜;女儿钱瑷的信件,则是托对方帮其购买书籍资料。
钱钟书与李国强相识于1979年,双方因为工作缘故,开始书信往来。在一封写于1980年4月12日的信件中,钱钟书以“国强先生”称呼对方,可见当时二人还有些生分。此前,李国强曾提出为钱钟书出版合集的想法,但在那封信中,钱钟书婉拒了。
据钱学研究学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介绍,钱钟书在拒绝了两次之后,才终于同意出版一本集子,那便是后来为读者所熟悉的《也是集》。
在后来的通信中,钱钟书已经称呼李国强为“国强我兄”,这一称呼的改变,反映出二人的交情加深。此后李国强与钱家一直维系着亲近关系,至钱瑷病逝、钱钟书病重,杨绛也始终与其保持密切往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