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专访】罗发辉:想象中的伊甸园 2013-05-28 11:05:5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弋倩芸
与其说这里是工作室,不如说这里是一个私人基地——有院落、有泳池、有吧台、有展厅、有画室,还有居所,每一处都得到了主人的精心布置。罗发辉笑谈,以前没有条件享受的东西在蓝顶都慢慢实现了,“这里有点像自己想象中的伊甸园。”

摄于罗发辉工作室

蓝顶当代艺术基地,自2003年组建以来,经历了艺术家聚、合、疏、散的变化,以及从以前簇桥的“老蓝顶”搬迁到现在的新蓝顶艺术区的不平凡历程。在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创立10周年之际,新蓝顶艺术区的发展状况如何?入驻艺术家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99艺术网带您走进艺术家们的工作室。

罗发辉工作室内景

蓝顶:想象中的伊甸园

艺术家罗发辉的工作室位于蓝顶2号坡地,还未入门就能远远看到内里葱郁的花草。大门轻启,眼前的小院打理得井然有序,小乌龟从池子里探出了头,见有人来,又立刻扑通一声栽进水里。罗发辉说:“这里最早是纯工作室,后来觉得居住在这边也很舒服,就搬了过来,慢慢调整,种点花草也很有意思。”

如他所言,与其说这里是工作室,不如说这里是一个私人基地——有院落、有泳池、有吧台、有展厅、有画室,还有居所,每一处都得到了主人的精心布置。罗发辉笑谈,以前没有条件享受的东西在蓝顶都慢慢实现了,“这里有点像自己想象中的伊甸园。”相比最早期的工作室,需要很远的车程才能到达,于是每天总感觉必须做点什么;现在生活、工作在蓝顶,想画画的时候就画画,不想画画的时候就休息、做一些种树之类的小事;罗发辉觉得在这里很自由、很放松,进入的状态也不是从前那样程序化的,而是根据心情而定,用一种玩耍的心态去创作。

罗发辉工作室从选址到建成

蓝顶以后绝对是越来越好

罗发辉介绍,他的工作室里许多功能性的设计都是住进来以后逐渐调整的,一旦有了足够的空间,能做的事情就多了。在这里,除了画画和生活,罗发辉还常常自己筹办一些家庭式的交流活动。他表示,刚刚来到蓝顶的时候周边还比较荒凉,后来逐步发展起来了,各方面都很方便,总体来说是很理想的。随着蓝顶艺术区内各种产业链的形成,进驻蓝顶的产业日渐丰富,罗发辉将这种发展趋势视作是避免不了的,同时也是对艺术家有好处的。但是,“最怕的就是商业的模式,通过艺术家去做一些与艺术不相关的事情”;在他看来,对于某些项目的属性一定要严加控制,比如家具厂、皮鞋厂就不能再搬到蓝顶来,“不能糟蹋了这么好的一个区域”。罗发辉坦言,如今全世界的艺术区都面临着一个气氛比较混乱的问题,在艺术家的撤离、画廊的搬离之下无法长久地生存下去,但蓝顶的规划在他眼中却是比较理想的。首先蓝顶的模式相对稳定,解决了艺术家所面临的压力;此外这里还有着由艺术家、美术馆和会所等相关产业所组成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聚合于一个希望蓝顶更加丰富、不断发展得更好的共同理想,摆脱了艺术家的单打独斗,如此团结一致实属难得。用罗发辉的话来说,“大家都往好处想,大家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蓝顶以后绝对是越来越好!”

蓝顶是一个创造新模式的地方

谈及蓝顶未来的发展,罗发辉表示:“我希望蓝顶变成一个对大众有教育和启发功能的地方。”他认为现在的大众缺乏审美的教育,即便有了经济实力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艺术家不只是作品可以供人欣赏,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也具有参考价值。以梵高曾在伦敦短暂居住过一年的房屋为例,目前那里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人们至今仍有机会进去参观、学习。但在中国,许多大艺术家以前的工作室早就拆迁了,无法保留下来,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流失。

“每个艺术家自己打造的工作室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能保存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显现出价值。要是拆了就什么都没了,再修、再积累又要等很多年。”在当前国内的大环境下,罗发辉心目中最有可能让艺术家工作室得以保留的,正是蓝顶所采用的产权模式。他说:“蓝顶就是一个创造新模式的地方,不是盲目地模仿别人,而是明确自己的需求。做一件事情最怕的就是急于求成、没有持续性;对于一个艺术区来说,稳定是我最大的愿望。”

【相关链接】

“2013成都蓝顶艺术节”拉开大幕 不可复制的艺术区模式

李熙:艺术家要用好所谓的“压迫感”

曾朴:从“垃圾堆”里出来的作品却总是干净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