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符号——当代艺术中的张羽 2013-05-30 15:00:21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作者:殷双喜
中国“实验水墨”运动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研究他们的创作,分析其文化意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观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具有艺术史意义。而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实验水墨的进程,如果不讨论张羽,是很难展开讨论的。

精神的符号——当代艺术中的张羽

张羽:水墨,仪式(行为、装置过程2)

22000x16000cm,600只白色瓷碗、水、墨汁,2013.

精神的符号——当代艺术中的张羽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验水墨”运动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研究他们的创作,分析其文化意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观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具有艺术史意义。而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实验水墨的进程,如果不讨论张羽,是很难展开讨论的,在某种意义上,张羽是90年代以来中国实验水墨群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人物。

有关张羽的艺术创作,已经有许多重要的评论家如:高名潞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些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而我也写过若干关于他的艺术的评论,但我更关注的是“实验水墨”与中国当代水墨的现代性的思考。在我看来,如果不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实验水墨的发展背景,我们对水墨实验运动的认识,很容易卷入关于“笔墨”和形式的争论。其实,对于张羽来说,他所关心的已经不是“笔墨”与形式的问题,而是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如何通过独特的当代艺术形式得以表现的问题。例如,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中,张羽通过装置性的作品,运用光与影的对比,将其指印作品的长卷,从空中悬垂至地面,建立了一个与观众整体感觉相呼应的静观场景,观众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笔墨之美,而是思考生命所具有的本质——存在与时间,在其单一性的“指印”重复的工作方式中,体验到生命所具有的复杂性与易逝性。在这里,水墨艺术对于材料的敏感和对于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所具有的“在场性”表达,正是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的可能性所在。

通过持续的工作与展览,张羽的作品将我们的心灵境界与价值取向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回首望去,来路已远,但张羽的足迹是清晰可辨的。我觉得张羽近期的创作中,尤以《指印》系列最令人关注。如果说,他的《灵光》系列还保留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在《指印》系列中,他已经真正转向现代水墨,即我所理解的运用水墨媒介进行的现代艺术创作。我们既可以将张羽的创作视为“极多主义”,也可以将他的作品看作“极少主义”,他的作品蕴含着“多”与“少”的转换,可以从抽象的视觉经验与符号的图像乃至观念行为的角度加以解读。要之,张羽在《指印》中创立了自己的符号系统,与丁乙的《十示》系列一样,这个系统具有符号(指印与色彩)的单一性和整体结构(时间、层次、材料等)的复杂性。

其实,张羽1991年就开始做“指印”,他想把一些人们忽视的东西表达出来,更加简洁。这些作品表达了张羽对“点”的认识,关键在于,他放弃了毛笔,转而用手指。张羽关心的是,舍掉笔后,结构关系是什么?

2006年后,张羽完全跳出了过去的创作模式,从水墨画转向空间性的综合材料表达。如果对张羽的近期工作做一个客观的评估梳理,我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实验对于艺术史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是什么?与此相关的是,他看重艺术方法论的探索,更甚于艺术作品的具体成功。从结果的完美到富于挑战性的过程,张羽又回到了充满青春激情的80年代。那个时候,青年艺术家对于艺术体制的反思与挑战,对于传统创作方法的怀疑与审思成为主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可能不会产生卓有成效的新艺术的具体成果,但是对于旧艺术的质疑与观念的更新,却是开创未来的必然前提。由此,张羽的《指印》系列创作,方法论的意义与观念性的行为过程就更值得注意,也因此获得了与最后完成的作品同样的审美价值。我们可以将张羽创作过程中的影像记录看作是他的作品的一部份,当然,如果能够在他创作的现场参与和感受,那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可以这样说,中国实验水墨发展了十余年之后,形式的努力已经显现出疲态,而张羽从方法与观念的角度审视现代水墨的可能性,则在创作方法与“水墨精神”的两个层面上,再一次展开了他的创造之旅。

【相关链接】

【视频】张羽:二十年中国当代水墨的继承与发展(上)

【视频】张羽:二十年中国当代水墨的继承与发展(下)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