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施为威尼斯双年展带来“艺术创作的实验室” Pt.1 2013-05-31 14:19:53 来源:GalleristNY 作者:Sarah Douglas(陈颖编译)
威尼斯双年展的美国馆曾经急需一位艺术家对其进行改造。而本届双年展美国的代表艺术家萨拉·施(Sarah Sze)利用一系列精致而且复杂的装置完成了这一任务,将其从对艺术进行歌颂英雄般展示的场馆改造成了一个用于艺术创作的实验室。

Triple Point(Gleaner),2013(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

Triple Point(Gleaner),2013(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

威尼斯双年展的美国馆曾经急需一位艺术家对其进行改造。而本届双年展美国的代表艺术家萨拉·施(Sarah Sze)利用一系列精致而且复杂的装置完成了这一任务,将其从对艺术进行歌颂英雄般展示的场馆改造成了一个用于艺术创作的实验室。美国馆令人望而生畏的新帕拉迪奥式建筑让许多艺术家都觉得头疼,它需要某种审美上的反驳。艾德·拉斯查(Ed Ruscha)在2005年带来的“Course of Empire”系列绘画提供了扭曲而又优雅的评论;上一届展会由Allora & Calzadilla带来的展览“Gloria”却又让观众觉得不自在。此次萨拉·施(Sarah Sze)实施了一种完全不同且更有效的策略:她并没有选择与展馆进行竞争,而是“随意地摆弄”它。

萨拉·施(Sarah Sze)的成功有一部分在于其艺术实践的特性。利用古怪、有时候甚至有些矫揉造作的平凡的材料,萨拉·施(Sarah Sze)创作出了渗透到了空间结构中的蜿蜒曲折的装置——并没有以一种暴力猛烈的方式,而是以一种鬼鬼祟祟、恶作剧似的方式。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经过老鼠的塑形一样。而这正是美国馆在经过了一系列宏伟盛大的展示后所需要的东西。萨拉·施(Sarah Sze)的艺术——尤其是在这里——并不太与完成的作品有关,它更多的是关于创作的过程,关于一种可以被归因于如今的国家本性的特性。展出的装置名叫“三相点(Triple Point)”,它描述了一种物质——比如水——以固态、气态和液态共存的一个点。

Triple Point(Gleaner),2013(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

Triple Point(Gleaner),2013(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

此次美国馆之旅开始于萨拉·施(Sarah Sze)对一堆真实的石头的展示;这些石头长久以来都堆在美国馆的前院中,被半掩埋在碎石里。距离这些石头几步之遥的地方则是萨拉·施(Sarah Sze)人工创造的“石头”:她用印有非常真实的石头图像的包装纸来包裹雕塑材料,然后再为其添加上地衣的图像。这些石头和其它的材料——如带子、苔藓、水瓶、玻璃容器等一起形成了似乎可以移动的、像藤条一样攀爬上了展馆正门的雕塑。

萨拉·施(Sarah Sze)将原先位于展馆正面的入口改到了建筑的侧面;观众没能从一个宏伟的入口以合理的方式进入到一个合理的空间中,艺术家使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是偷溜进去的一样。显然这时情况已经失衡了。在第一间展厅的地板上,萨拉·施(Sarah Sze)用黑色的胶带打造出了一个罗盘,它被固定在之前曾是接待室的空间的地板上,有效地转移了展馆的重心。萨拉·施(Sarah Sze)在这个人造的罗盘上又安装了一件庞大的装置作品,它会让人联想到天文馆里天空的模型。这一古怪的“天文台”由风景快照、用来测试色盲的卡片、蓝色的塑料瓶盖、钳子、裁纸刀、颜料罐等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材料构成。

【相关阅读】

萨拉·施(Sarah Sze):想让我的艺术像爵士乐那样

萨拉-施(Sarah Sze)个展伦敦开幕

中国馆“变位”亮相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