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鲁安
杨鲁安,原名杨继曾,1928年5月15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回族商人家庭,2009年4月30日9:50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1岁。
据报道,青铜器、甲骨片、字画、陶器,如果告诉你类似这样的文物大概有8000件,您觉得会值多少钱?即便您不太懂行,估计也会脱口而出:价值连城。
可是,对于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杨鲁安老人来说,这样一批文物固然价值连城,同时,也是民族的文化记忆,能够绵延一代又一代。所以,2000年初,杨老就把这样一批价值连城的文物捐赠给了呼和浩特市。
2003年,杨鲁安藏珍馆在呼市开馆,可好景不长,两年以后,藏馆关闭。自此以后,这批文物再也没有与观众见面。他们在哪里?是否安好?老人希望通过文物传承文化记忆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杨老和他的家人问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依然没有答案。
8000多件文物,2000多册图书,现在能见到的只是一本《杨鲁安藏珍馆藏品菁华》。分门别类,彩色铜版纸印刷,杨鲁安先生的徒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张树天边翻看图册,边给记者讲解,藏品菁华只是集纳了1000多件藏品,杨鲁安先生捐赠的文物,年代贯穿中国历史,类型丰富,从商代甲骨片,到青铜器,再到钱币、碑帖,应有尽有。
张树天:其中有一块甲骨片,上面记载了13个月,实际上就是闰月,就是说从商代开始,有实物可以证明,中国那个时候的立法就已经有了闰月的立法,这是非常有文献价值的。像捐给政府的刁遵墓志,那是比较早的拓本,宋拓本,现在从碑帖的角度来说,如果有宋拓本的话,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面广、东西多、品相好,张树天这样概括杨老捐赠的藏品。出身天津古董商世家,十几岁开始涉猎文物字画,从小搞收藏,杨老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南开大学金融系毕业后,分配至内蒙古,一生的积蓄和精力专注于收藏。
张树天:老爷子每天在家里面,99%的时间都在弄这玩意儿。进去以后走路,都得侧着身往里挤着走,摆满了东西。他完全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崇,他并不是不能把这些东西传给子女,但是他觉得怎样才能让这些东西更好的发挥价值,能够让文物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
传承文化,这是老人的唯一心愿。曾经,杨老也把藏品捐过杭州的西泠印社,思虑再三,更多的藏品他还是愿意捐给自己的第二故乡——呼和浩特。2000年初到2002年7月,呼市文化局委派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接收小组,办理文物、图书交接手续,2003年,杨鲁安藏珍馆开馆,呼市把馆藏地址选在了清朝和硕恪靖公主府,还特意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做了装修。时隔两年,国保单位——公主府要修复原貌,杨鲁安藏珍馆闭馆。
若论经济价值,杨先生的8000多件藏品可谓无价之宝,把自己毕生的心血无偿捐赠,这样的义举更是无价。闭馆之后,老人也曾为了让藏品再次展出到处奔走,但之后,老人过世,他的子女又为此奔走,但那8000多件文物依然难见踪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