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国书画家蒙寿芝:三秦游子海上名家 2013-06-19 10:06:15 来源:《收藏》杂志
蒙寿芝,名树培,号邋遢僧,以字行,陕西大荔人。幼年聪慧,好读书,喜翰墨。光绪十九年任山西潞安府长治县知事,后迁职广东花县县令,为官清廉。入民国,蒙寿芝无意仕途,先后旅居北平、上海多年,潜心书画篆刻,名噪京华沪上。晚年皈依佛门,投于近代著名高僧印光法师门下。

蒙寿芝塾师乃关中著名学者周爰诹。周爰诹是蒲城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官至国史馆提调、武英殿提调、功臣馆编书处纂修、讲习馆总办等,著有《五代史论》《毛诗议评》等,书崇帖学,画师“四王”。蒙寿芝幼承庭训,博览群书,书画亦受其师言传身教,画宗“四王”,书学二王、赵孟。他走出潼关以后,眼界大开,始写北碑。后居上海十余年,深受海派影响,其大篆端庄古雅,有吴昌硕笔意;隶书虽取法两汉,亦有海派的影子;篆刻上法秦汉,下参浙皖,但受吴昌硕等人的影响甚为明显。蒙寿芝楷书出于北碑,结体严谨,点画精到,骨气沉稳,虽瘦而实腴;章法疏朗,意境简穆空灵。以《张老伯母王太孺人像赞》为例,其用笔稳健流畅、提按自如有行书笔意;在点画上,一些字右重左轻,一些字左重右轻,一些字上重下轻,一些字上轻下重;在形体上,一些字左高右低,一些字右高左低;在结体上以字立形,尤其上下款,有大有小,参差错落,如此等等,变化无穷而又整体和谐,俊朗秀逸。蒙寿芝小楷、中楷代表作有《妙法莲华经》《蒙寿芝书千字文墨迹》《张老伯母王太孺人像赞》等。他五体皆能,尤以行书为最。其行书是在学习赵之谦北魏体楷书的基础上以碑化帖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的。他先将赵之谦的楷书参以行书笔意书写,一些字采取草书字形,用以贯通行气、调节节奏;借鉴北魏墓志将字形由扁变为长方,济以颜(真卿)、黄(庭坚)笔意,在点画上化方笔为圆笔,变凌厉为涩劲浑厚;在用墨上,借鉴绘画用墨方法,饱蘸墨写至笔枯,再蘸墨续写,这样在章法上浓淡干湿互现、虚实相生,节奏感、层次感得以丰富。蒙寿芝晚年以碑化帖,吸收黄庭坚行书的结体与用笔,紧守中宫,大开大合,气势开张,骨力洞达,刚柔相济,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灵动,形成了雄奇恣肆、朴厚苍茫的个人风貌。代表作有在61岁所书《〈妙法莲华经〉题记》、苏东坡《答周邠寄雁山图二首(其二)》中堂,62岁所书“斗室不设俗人座,一生喜见古人书” 对联等。民国19年于右任跋蒙寿芝书《妙法莲华经》曰:“寿芝老人幼从庭训,有书名。长仕于晋,入民国后遂专心书画,旅北平及上海多年,其作品老而益精,人争宝之。近以所书《莲花经》见示,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在世,亦当首肯。因请其付印,公之于世。书有佛心,所被远矣!”蒙寿芝书《妙法莲华经》于1931年由上海新国民印书馆双色印刷,刊行于世。此册封面由于右任题签,扉页由蒙寿芝以篆书自署,扉页下来是王一亭所绘菩萨立像及王一亭所题“度一切苦厄”一帧,再是蒙寿芝所绘山水及蒙寿芝所书“慈航普度”四字,然后是蒙寿芝所书《妙法莲华经》正文,卷尾有于右任跋语、印光法师题识及蒙寿芝所书题记。

蒙寿芝的写意花卉师法赵之谦,旁涉李鱓、齐白石,用笔豪放劲健,水墨淋漓,以色破墨,以墨破色,朴厚中透秀丽。其写意花卉虽受海派影响很大,但依然具有较强的个人面目。其山水以“四王”为根基,继学石涛,旁涉龚贤,融会贯通。他的山水画中,深厚的书法功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以沉着灵动的行书笔法勾勒树木、亭台,山石则勾勒、皴擦并用,处处见笔;以浓墨点苔,灵活生动;用色上施以青绿重彩,从而使画面呈现出西北传统画风特有的浑厚与质朴,打破了“四王”画风笼罩画坛的局面,可谓开风气之先。仅此一点,研究西北美术史者就绕不过蒙寿芝。

1936年底,蒙寿芝自沪上遥返故里大荔,沿途各地书画界人士热情迎送,索字求画者应接不暇。回乡后村民好友来访者络绎不绝,终因颠簸劳累身染沉疴,于次年正月逝于家中。蒙寿芝当年从上海带回的作品和名家书画甚多,一部分毁于解放战争中“荔北战役”的战火,剩余部分书画与蒙寿芝篆刻近百方于“文革”中或被抄、或被烧,损失殆尽。

【编辑:田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